網站首頁 家居親子 美容瘦身 服裝搭配 職場 娛樂明星 旅遊
當前位置:雅秀範 > 家居 > 美文閱讀

關於科學教案範文集錦10篇

欄目: 美文閱讀 / 發佈於: / 人氣:3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科學教案範文集錦10篇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探索色彩混合發生的變化,初步感知三原色變色規律。

2.嘗試記錄自己的實驗結果,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3.喜歡科學小實驗,享受實驗成功的樂趣。

4.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5.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重、難點:

重點:探索三原色相互混合後發生的變化規律。

難點:記錄並能表達自己的.實驗結果。

活動準備:

記錄表(大和小),紅色、黃色、藍色橡皮泥若干,油畫棒人手一盒

活動過程:

一、回憶故事,談話導入活動教師與幼兒一起回憶故事前半部分。

師:"前幾天,我們一起欣賞了故事《紅黃藍,做朋友》,猜猜看,當紅色撞上黃色,咣咣咣,有可能變成什麼呢?"當黃色撞上藍色,咣咣咣,有可能變成什麼呢?

當紅色撞上藍色,咣咣咣,有可能變成什麼呢?

二、探索紅黃藍三原色變色規律。

1.幼兒自主操作探究。

師:"到底會變成什麼呢?試一試才知道。今天老師爲小朋友準備了紅黃藍三色橡皮泥,現在小朋友就根據記錄表的要求分別去試一試,注意,每做一次實驗就用同色蠟筆做一次記錄。"幼兒操作探究時,提醒幼兒探索兩種顏色變變變時要使勁揉捏,這樣變出的新顏色才比較明顯、均勻。

2.分享交流實驗結果。

請幼兒把做好的記錄表送到前面的展板上。

師:"小朋友,你們成功了嗎?誰願意跟大家分享你的發現?"請幼兒到前面講解自己的記錄表,分享實驗探究過程。教師根據幼兒的操作結果進行點評驗證。

如:老師剛剛看了一下,大部分小朋友都認爲紅色撞上黃色變成橙色,也有小朋友認爲紅色撞上黃色變成一半紅一半黃,這是爲什麼呢?

請一幼兒到前面操作驗證,尋找原因:撞的力氣太小了。

小結:紅色撞上黃色變成了橙色,黃色撞上藍色變出了綠色,紅色撞上藍色變成了紫色。那紅色、黃色、藍色撞在一起會變成什麼呢?

3.拓展實驗:紅+黃+藍三、拓展延伸:顏色變變變顏色變化帶給我們很多的快樂,在我們的科學角里還有許多好看又好玩的顏色,小朋友可以去一玩,變一變。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爲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聲音無處不在,有鳥叫聲,雷鳴聲,樹葉的沙沙聲,琴兒的叮咚聲……這些都有會引起孩子們的好奇和探索,爲滿足幼兒的探索慾望,教師採用"六個一"交互使的辦法,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活動生成:激發幼兒進一步尋找、發現更多生活中各種各樣聲音。

活動目標:

1、使幼兒樂於傾聽各種悅耳的聲音,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2、通過探索,操作活動來激發幼兒對各種聲音的興趣。

活動準備:

1、人手一件能發出聲音的玩具。

2、電腦、投影儀、投影屏、激光筆《這是誰的聲音》的光盤3、錄音機,有 "牛、羊、下雨、洗衣機、小蜜蜂、公雞"的圖片

活動過程:

3、 聽一聽:老師啓動"會發聲音"的玩具狗

2、玩一玩:請幼兒自選玩具3、說一說:玩具發出的聲音。

4、看一看:根據圖片模仿各種聲音。

5、唱一唱:《 模仿聲音》的歌表演

6、猜一猜:電腦娃娃中的《這是誰的聲音》播放課件"小孩笑聲、馬叫、掌聲、槍聲、汽車跑的聲音"

小結:今天我們玩得真開心,聽到了這麼多好聽的聲音,請小朋友每人拿一件玩具,我們繼續去尋找更多的聲音吧! 活動延伸:請小朋友們和老師繼續尋找更多的聲音。

科學教案 篇3

一、課程目標:

1、激發學生探究物體與物體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的的相互作用與平衡關係。

2、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分析資料,以控制實驗、模擬實驗、分析實驗結果、提出假設等探究能力,鼓勵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

二、指導思想:

1、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爲指導,全面落實《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進行科學啓蒙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爲學生後繼的科學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乃至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2、在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將學生髮展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科學素養的諸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追求科學性、實用性、教育性、普適性的統一。

三、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科學進入課程實驗的新階段。通過兩年的學習,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 ,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瞭解,並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但前兩年的學習相比,本期課外實踐活動增多,對觀察和記錄的要求很高,還需要長時間地觀察和記錄。要求學生有耐心、細緻的學習態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和學生以前所學相比,難度較大。

四、教學措施:

a)開展生動的科學課,引領學生進行主動地探究學習。

b)建立科學文件夾,記錄學生在科學課上的學習進展情況。文件夾包括以下內容:科學課筆記本、自己蒐集的文字、;圖表、圖片、照片、觀察報告、實驗報告、記錄表、評價表等。並在期末對學生做的.文件夾進行展示與評比。

c)發揮評價對學習和教學的促進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動評價、單元自評、綜合評價等到三類評價工具供教師和學生使用。採用形成性評價,使評價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隨時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d)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把科學探究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與科學知識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相聯繫,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e)重視科學與技術的聯繫。致力於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技術設計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f)樹立安全意識。培養學生具有安全參與探究活動的知識、能力和習慣。

g)積極參與新教材實驗。

h)開展環境教育,進行生物種養殖的課外實驗,研究生物與環境間的關係。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感知水沒有特定形狀的特性。

2、觀察瓶中水位高低不同,依照一個標準排序。

3、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4、能用較清楚的語言講述自己的觀察和發現。

【活動準備】

認知準備:

知道一些常見動物的生活習性。

材料準備:

水、各種透明容器,幼兒各自帶一個透明容器。

【活動重點】

在實驗中感知水的特性。

【活動難點】

激發幼兒利用感官發現水的別的特性。

【活動過程】

一、玩水的經驗。

1、介紹自己玩水的生活經驗。

2、說說你覺得水是什麼樣子的?

二、玩水。

1、將水倒入各種形狀容器中,說說水的的.形狀。

2、討論:爲什麼水的形狀會改變?;它到底是什麼形狀?

3、再現試驗證實“水沒有形狀”。

4、幼兒自己操作實驗,運用自己帶的容器裝水互相觀察水的形狀。

小結:水是沒有形狀的,當容器變化了,水的形狀也就變化了。

三、幫水比多少。

1、有什麼方法才能知道哪個容器裏的水多或水少?

討論:可以用什麼方法比較?

2、老師實驗?同種大小容器?不同種容器裝水。

小結:原來比較多少時,要將水裝入同種大小的容器中,然後再看水面的高低,就可以比出水的多少了。

3、水除了沒有形狀外,它還有什麼特點?

小結:水沒有顏色、透明、沒有味道。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爲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氣象與人們的關係。

2、學習通過觀察天氣和溫度計做氣象記錄。

3、有對氣象變化的興趣和求知慾。

活動準備:

提醒幼兒注意近期的天氣,能經常聽天氣預報。紙、水彩筆。

活動過程:

1、將自己瞭解到的近期天氣情況告訴大家。

2、觀看老師做的一週天氣預報的記錄,瞭解一週的天氣變化。

討論:

爲什麼我們每天要看或聽天氣預報。

如:雨天外出要帶傘,晴天注意防曬,根據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服等。

3、學看溫度計。

(1)提出問題:人們是用什麼方法知道每天的不同氣溫的。

(2)提供氣溫表,教幼兒測量活動室外的氣溫。

(3)根據幼兒報的氣溫,用圖示進行演示。

4、學習記氣象記錄。

(1)幼兒分組討論用什麼方法將看到的、聽到的`天氣變化記下來。

(2)學習用圖表的形式做記錄,根據觀看的一週天氣預報做記錄。

活動延伸:

每天做氣象記錄,一月做一次統計,使幼兒深刻感知春夏季的天氣特徵。

科學教案 篇6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大膽探索讓物體站起來的方法。

2、交流探索結果,增強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二、活動準備:

1、能“站住”的和不能“站住”的物品多種,如:盒子、瓶、筆、紙、直尺、羽毛、書、水彩筆、積木、牙籤、吸管(粗、細)等,每組一份。

2、輔助站立的物品,如:插塑積木、橡皮泥、米、沙子、膠帶、剪刀、皮筋等。

三、活動過程:

(一)、觀察活動材料,引起幼兒興趣。

1、根據生活經驗來說說哪些東西能站住,哪些東西不能站住?

2、實際操作,區分哪些東西能站住,哪些東西不能站住?

3、提問:爲什麼有的東西一站就站住了,而有的東西不容易站住呢? (二)、嘗試用多種方法讓不能站住的物體站起來。

1、提問: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那些不能站住的東西站住呢?

2、幼兒嘗試操作。

3、陳列展覽,相互交流。

(三)、在沒有輔助物的`幫助下,嘗試讓紙站起來。

1、要使紙站起來有多少種辦法呢?

2、引導幼兒嘗試用自己的辦法使紙站住。

3、陳列展覽,相互交流。 總結:今天小朋友想到了許多好辦法讓不能站的物體站起來了,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物體也想站起來的,讓我們一起去校園裏找一找,想個辦法幫幫它,好嗎?

科學教案 篇7

探究:通過一系列觀察光發生反射的現象,初步瞭解光反射的特點。

知識:製作潛望鏡,瞭解光的反射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情感:過對光的反射的實驗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培養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一系列觀察光發生反射的現象,初步瞭解光反射的特點。

教學難點:

製作潛望鏡。

教學方法:

實驗與操作。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鏡子。

2.學生準備:鏡子、長方體紙盒、兩塊鏡片、剪刀、膠水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說說光是怎樣傳播的?你還知道哪些有關光的知識?鞏固舊的知識,引發新的`學習內容。

二、將太陽光反射到指定的位置.

1、老師在一面外牆上設置了一些“靶子”,請你想辦法,使用手裏的鏡子,將太陽打“靶子”上。

2、學生活動。

3、說說你是怎麼做的?在實驗中,有什麼發現?

用鏡子反射陽光是學生很熟悉的遊戲了。通過打“靶子“將太陽光反射到固定的位置上,使學生知道平面鏡子可以反射太陽光,隨着平面鏡的移動,反射的太陽的光線也可以改變。

三、使反射的太陽光的光斑更亮.

1、要想使反射到牆上的太陽光的斑更亮,你有什麼辦法?應該怎麼做?

2、學生設計方案、實驗。

先由學生提出應該具體怎樣操作,他會意識到這個任務一個人是不容易完成的,在具體實驗過程中會更加珍惜合作的機會,體會合作的愉快,享受合作的成果。

四、將陽光“請”進教室.

1、想辦法將陽光照射在教室裏的牆上,看看哪個組的方法好。

2、學生活動。

3、說說你是怎麼做的?通過玩鏡子,你有什麼發現?

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觀察活動,學生已經對光的反射現象有了初步的感受和體會。這個時候沒有必要讓他他說出具體的科學通理,只要能將實驗現象進行描述就可以了。

五、製作潛望鏡.

1、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光的反射?誰知道潛望鏡是做什麼用的?它是根據什麼原理製造的?它的構造可能是什麼樣的?

2、學生討論。

3、簡單介紹潛望鏡和製作方法。

4、學生動手製作。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設計背景

由於我們身邊的環境日益的被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空氣受到了嚴重污染,面臨這一嚴峻的問題,保護環境,淨化空氣以迫在眉睫,爲了子孫後代能有個乾淨、清新的環境,我們應從孩子抓起,讓他們從小就知道好的空氣的重要性。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更希望大人們能給孩子做個榜樣。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感知空氣的特點。

2.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及學習興趣。

3.嘗試自己動手感知空氣的特點及它的'存在。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能夠感知空氣無色、無味、沒有形狀的特點。

教學難點: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感知空氣的特點

活動準備

塑料袋、氣球、蠟燭、打火機、透明玻璃杯、盆和水

活動過程

一.開始環節:

謎語導入:我們身邊有一種東西,我們看不見,摸不到,聞不着,沒有顏色。但是,誰也離不開它。(空氣)

二、基本環節

1.感知空氣的特點:

(1) 請小朋友摸摸空氣;聞一聞;抓一抓。你能看見嗎?能聞到嗎?

(2)老師演示用塑料袋抓到了空氣。幼兒動手操作遊戲:抓空氣。

(3)小結:空氣是無色、無味、看不抓不到的。它就在我們的身邊,而且,無處不在。

2.感知空氣的存在:

(1)拿起一個氣球,然後吹起來。問:爲什麼氣球變大了?然後對着幼兒輕輕鬆開,問幼兒:感覺到了嗎?

(2)幼兒自己結伴做遊戲,感知空氣的存在。

(3)請兩個幼兒把吹起的氣球的口捏住,然後放到水盆裏輕輕地鬆手,說說發現了什麼?(有小泡泡)爲什麼有泡泡呢?其他幼兒輪流操作。

三.結束環節:

1.初步瞭解空氣的作用:

點燃蠟燭,請幼兒用玻璃杯扣上,然後觀察發現:過一會兒蠟燭熄滅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沒有空氣了)人和動植物都離不開空氣。

2.小結:(延伸環節)

生活中,我們還有哪些地方能用到空氣呢?(幼兒討論)空氣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它能讓我們生存,所以我們也要保護好它,不然我們的就生存不了了。

教學反思

這次活動的內容實際是很抽象的,如何能讓幼兒理解是個難點。根據幼兒年齡的特點,我設計了一個以幼兒動手操作爲核心的活動過程。讓幼兒在玩中學,在一個輕鬆快樂的氛圍中,感知了空氣的特點及作用。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並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幼兒既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也增強了自信心。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如果這堂課再讓我上一次,我會在後半部分增加一些圖片,增強幼兒保護空氣的意識。那樣,也許效果會更好吧!

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能用手感知物體的軟、硬、冷、熱、光滑、粗糙的特性。

2、能用較恰當的詞彙表達自己的感受。

3、有用手觸摸感知物體的興趣,發展觸摸感知力。

活動準備

布袋若干、內裝有積木、海綿、粗抹布,絲綢、小熱水瓶、小冰水瓶等質地、形態各異的材料。

活動過程

1、出示神奇的口袋,引起活動興趣。

請2~3名幼兒隨意摸出幾件物品,感知口袋中有不同的物品。

2、幼兒練習用觸摸感知物體的`特徵。

(1)幼兒隨意在布袋裏摸物品並說出其特徵。

(2)遊戲:聽指令取物。

請幼兒按照老師的指令摸出相應的物品。

3、共同:我們的小手真能幹!我們用手摸一摸,就可以知道這些東西有的軟,有的硬,有的冷,有的熱,有光滑,有的粗糙。

科學教案 篇10

設計思路:

一天,我帶孩子們到郊外遊玩,忽然有個剛拉完小便的孩子大聲叫道:“老師,好奇怪,我拉的小便沒有了!”小便究竟到哪裏去了呢?很快大家發現小便被泥土吸掉了。爲滿足孩子的探究願望,我在孩子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設計了這一活動。

目標:

1.喜歡通過動手操作來探究生活中的問題。

2.知道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

準備:

1.水盆、乾毛巾、水杯(能兩頭打開,兩頭的杯蓋上分別做上紅、綠記號,如右圖)、舀水瓶、記錄板、水桶。

2.棉花、布、鵝卵石、玻璃彈珠、泡沫塊、塑料花片、餐巾紙、赤豆。

過程:

一、產生興趣

師:老師這兒有個空杯子,現在我舀滿滿的一瓶水倒人杯中。如果我讓杯子倒過來,瓶中的水會回來嗎?

幼:水一定會流回來,因爲水本來就是流來流去的。

幼:你的杯子有點奇怪,我覺得水不會流回來。

(教師演示,孩子看到水流下來很興奮,他們鼓起掌來。)

師:現在找打開綠色杯蓋,把一塊乾毛巾全部塞進杯中,蓋上綠色蓋子。如果我從杯子的另一頭再倒一瓶水進去,水還會像原來一樣回來嗎?

幼:會的,和剛纔一樣會回來。

幼:毛巾把杯子堵住廠,水倒不進去,肯定會回來的。

幼:我說得不會,水會到毛巾裏去的。

師:請把你的預測匯錄來。(幼兒分別在記錄本上記錄自己的預測,教師重點觀察幼兒的記錄過程。)

師:我們已經開始學習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誰來介紹—下自己是怎麼記錄的?

幼:我用“x”表示水不會流下來。

幼:我畫—個跑步的孩子表示水會流出來。

幼:我畫太陽表示水會流下來。

二、通過自己的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

師:水會回來嗎?我在每張桌上放了水盆,裏面有杯子、舀水瓶、乾毛巾。這個杯子一頭紅,一頭綠,兩頭都可以打開,等一會兒你把毛巾塞進綠的一頭,旋緊蓋子,用小瓶子從桶裏舀滿滿的一瓶水往紅的一頭慢慢倒人。現在,請你們準備好記錄板自己做實驗。(幼兒進行試驗,教師提醒完成實驗的孩子記錄自己的實驗結果。在實驗過程中,有幼兒大叫:“老師,真奇怪!我明明倒進去一瓶水,怎麼現在一點也倒不出來了?”有幼兒皺着眉自言自語:“水一點也倒不出來了,怎麼回事?”)

三、探討實驗結果

師:誰願意告訴大家你的`實驗結果?你是如何記錄的?

幼:原來我認爲水不會流下來,就用“x”表示,現在水真的沒流下來,我就再打上了個“√”。

幼:原來我以爲水會流下來,就用太陽表示,後來試了一下,發現水沒有流下來,我就用月亮來表示了。

師:咦?水沒有回到杯子裏,水到哪裏去了?

幼:水到毛巾裏去了。

師:水真的到毛巾裏去了嗎?我們打開杯子看看!(所有幼兒都打開杯子,發現了祕密,有的幼兒甚至通過擰毛巾力口以驗證。看到毛巾裏擰出水來,孩子們高興極了,他們相信了!)

師:現在的毛巾跟原來的有什麼不一樣嗎?

幼:毛巾比原來重了。

幼:可以擠出水來。

幼:顏色變深了。

幼:倒進去的水都被毛巾吸掉了。

師:原來水是會被幹毛巾吸掉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毛巾容易吸水外,還有什麼東西也容易吸水(幼兒說出了太陽、拖把、餐巾紙、布、海綿、風、樹枝、泡沫塊、棉花……教師把它們一一記錄在紙上。)

師:你們說的那些東西到底會不會吸水呢?今天老師爲你們準備了一些材料,有的是我們剛纔說到的,如餐巾紙、布等,有些東西老師沒有準備,你們可以用其他東西來替代或回家再試。

四、幼兒再次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五、交流實驗結果。

幼:我發現棉花是吸水的。

幼:我裝了一杯石頭,結果水又流下來了,石頭不會吸水。

幼:我做了兩個實驗,發現海綿容易吸水,泡沫塊不吸水。

在交流過程中,有一幼兒提出:我在杯子裏裝了許多布,倒進去一瓶水,發現布很容易吸水。後來我又加了半瓶水,結果能倒出一點水來了。這是怎麼回事?教師也向幼兒提出一個問題:塞滿的餐巾紙能吸掉一瓶水,如果是一張餐巾紙呢?

六、一起收拾實驗室。

活動一開始,教師就較準確地把握住幼兒的年齡特點,通過——只特殊的杯子直觀地引出了課題。同時,教師鼓勵幼兒大膽運用自己能理解的符號進行實驗記錄,並給予積極的關注,有意識地引導幼兒瞭解同伴的記錄方式。事實上,幼兒學習的有效途徑之一便是向同伴學習。接着,教師在關於“水到哪裏去了?水真的到毛巾裏去了”的交流中,巧妙地引領幼兒再次關注杯子中的毛巾,,通過比較溼毛巾與於毛巾的不同,幼兒發現了其中的祕密,獲得了相關的感性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