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家居親子 美容瘦身 服裝搭配 職場 娛樂明星 旅遊
當前位置:雅秀範 > 家居 > 美文閱讀

【熱門】國小數學教案範文彙編十篇

欄目: 美文閱讀 / 發佈於: / 人氣:2.32W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10篇,歡迎大家分享。

【熱門】國小數學教案範文彙編十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教材第68~69頁減法的一條運算規律及其應用(例1例2),“練一練”,練習十四第1~3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初步認識從一個數裏連續減去兩個數,等於從這個數裏減去兩個數的和的運算規律,學會應用這種規律進行簡便計算。

2、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和抽象的思維能力,以及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新

1、 口算

48+52= 237+63= 74+26= 85+15=

128+175+25= 64+78+36= 439+302=

2、引入新課。剛纔我們用簡便方法,很快算出這些題的得數,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加減法的一些簡便算法。(板書課題)通過學習,要能步認識減法運算中的一些規律,並能應用這些規律進行簡便計算,進一步提高計算的能力。

二、教學新課

1.教學減法的運算規律。

(1)教學第68頁的應用題。

出示題目,讀題。

指名學生口答解題算式,老師板書一種方法的`算式和結果。

提問:第一種算法是怎樣想的?求還剩多少米,還可以怎樣算?(學生口答,老師板書算式和結果)

第二種算法又是怎樣想的?

這兩種算法都是求的什麼問題?從一個數裏連續減去兩個數,實際上就是從這個數裏減去什麼?所以兩種算法的結果怎樣?說明哪兩個式子相等?[板書:360—87一113=360一(87十113)]

提問:從360裏減去87和113這兩個數,等於從360裏減去什麼?

(2)題組的計算、比較。

用小黑板出示第68頁下面的題組。

請大家在課本上把這幾道算式計算一下,看看每組裏的兩個算式的結果有什麼關係,在o裏填上適當的符號。

讓學生口答練習結果,老師在o裏板書等號。

提問:從第一組兩個算式裏可以看出從30裏減去4和6兩個數,等於從30裏減去什麼?第二組呢?第三組呢?

(3)歸納運算規律。

在這三組算式裏,每組算式之間都有什麼共同特點?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出運算規律,並讓學生看課本上的結語讀一讀。

(4)根據規律填空。

563—174—26=563— (174o26)

342—69—31=342—( o )

1284一(600+7)=1284—600 o 7

324—(24+198)=324— o

456—102=456—100 o 2

提問:前兩題爲什麼o裏都填加號?第三、四題爲什麼o裏都填減號?爲什麼456一102等於456—100—27

說明:應用這一規律,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

2.教學簡便算法。

(1)教學例1。

出示例1。提問:這道題裏兩個減數可以湊成怎樣的數?根據剛纔學習的減法運算規律,怎樣算比較簡便?爲什麼?

誰再來說一說,這道題用簡便算法可以怎樣想?

按照這樣想的過程,黑板上的題怎樣算?(板書簡便算法的計算過程)

:例1裏兩個減數可以湊成整百數,就先求出兩個減數的和,再從724裏減去這兩個減數的和。這樣算比較簡便。

(2)計算724——(224+30)。

出示題目。

提問:這道題是724減去兩個數的和,大家看一看這三個數,先算加法會簡便嗎?你發現從724裏先減去哪個數比較簡便?爲

什麼?接下來再怎樣算?爲什麼還要用減法減去307

誰來說一說這道題怎樣計算?(老師板書計算過程)

板書時結合提問:爲什麼等於724—224—307並說明這是把剛纔的規律反過來應用。

:這道題是一個數減去兩個數的和,由於724減去224可以口算,所以就反過來應用剛纔的規律,從724裏先減去224,再減去30。這樣算比較簡便。

(評析:這裏補充了這一類型的練習題進行講解,不僅使學生認識這一運算規律還可以反過來應用,加深了對這一規律的理解,還可以爲下面例2的教學作好鋪墊,使學生進一步領會和掌握應用這一規律使計算簡便的關鍵。)

(3)教學例2。

出示例2。提問:減數301接近幾百?可以看做哪兩個數的和?這樣,400—301就可以寫成400減去哪兩個數的和?[板書:=400一(300+1)]現在你能看出怎樣算比較簡便嗎?(板書計算過程)

誰能說一說,這道題用簡便算法是怎樣想的?

追問:這裏是怎樣用剛纔學到的規律的?(反過來用)

:當減數接近整百數又比整百數稍大一點時,可以把它看成是幾百加幾的和,反過來應用剛纔的規律,先減去幾百,再減去幾,這樣算比較簡便。

三、鞏固練習

1.“練一練”第2題。

(1)指名兩人板演左邊兩題的連減題,其餘學生做在課本上。集體訂正。提問學生是怎樣想的。

(2)指名兩人板演右邊兩題,其餘學生做在課本上。集體訂正。提問學生是怎樣想的。

(3)提問:這裏四道題的簡便算法,第一步得到的都是怎樣的數?

指出:這裏應用減法的運算規律簡便計算,關鍵是看能不能先得到整百數再減。如果能先得到整百數,就可以應用規律使計算簡便。

2.練習十四第1題。

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小黑板出示。

提問:第(1)題裏兩道算式結果是不是相同?第(2)題呢?這說明了什麼?

第(1)題裏哪個算式的計算比較簡便?爲什麼?第(2)題裏哪個算式的計算比較簡便?爲什麼?下面一個算式的計算爲什麼不簡便?(兩個數的和不是整百數)

你能看出這樣的題在什麼情況下就可以用簡便方法算嗎?(第一步能得到整百數以後再減)

四、課堂

今天學習的減法運算的規律是什麼?應用這個規律進行簡便計算時,關鍵要看什麼?

五、課堂作業

練習十四第2、3題。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

2.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3.藉助生動、形象的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

4.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93頁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練習紙,彩筆,食品圖片。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提供原始數據

師:大家喜歡看動畫片嗎?老師這兒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動畫片,想不想看?

電腦出示配樂動畫:

(畫外音):在一個美麗的大森林裏,住着一隻叫聰聰的猴子。

(小猴聰聰):大家好,我叫聰聰。明天是我的生日,我邀請了許許多多的好朋友來爲我慶賀,你想認識它們嗎?瞧,這就是我的朋友們。

[新課引入新穎,生動、有趣的動事,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引入了美好的學習情境,調動了學習情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爲新課的學習營造了很好的氣氛,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二,探索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

1.提問。

a.聰聰的好朋友都是誰?它們各有幾隻?

b.不知道,沒數清,那我們再來看一遍,這次你可要數仔細。

2.電腦再放動畫片。

3.提問。

a.三種動物各有幾隻?誰同時數出來了?

b.沒有數出來,(大家數的只數不一樣)看來光靠數還不行,還要用筆記一記,我再給大家放一遍,但你們要想出一個又簡便又好記的記錄方法把小動物的只數記下來,行不行?小組討論一下,比比看,哪個小組想出的方法最好。

4.彙報整理數據的方法。

a.誰來說說你們組想用什麼方法記錄?

b.同學們真愛動腦筋,想出了這麼多記錄的方法,你認爲哪一種方法好記就用哪種方法,好嗎?

c.下面就用你最喜歡的方法記下小動物的只數,開始!

5.電腦再放動畫片。(慢動作的。)

6.展示整理數據的方法。

a.請你說一說,你是用什麼方法記錄的?

b.大家同意嗎?

c.還有不同的記錄方法嗎?

7.小結。

同學們真棒!想出了用各種符號記錄每一種動物的只數。大家知道嗎?這些方法,就是數學中的“統計”真聰明!板書課題:統計

8.比較。同樣是用符號來統計,哪種統計方法簡便?爲什麼?

[發揮現代多媒體作用,設計了“小猴子過生日”的情景,以生動、有趣的動畫故事貫穿整節課,以便引起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提出問題、自主探究的願望,並使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使培養目標得以落實,能力得到發展。精心創設了學生主動探索的教學情境,通過創設情境,積極地引導學生親自經歷收集、整理數據方法的過程,充分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徹底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教師還十分尊重學生的意見,保護學生的自主發展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選擇。]

三,用統計圖表表示數據

1.出示統計表。

2.提問。

a.這個同學統計出的每種動物各有幾隻?學生說教師在表中填出數:7、4、6

b.聰聰的朋友各有幾隻?請看!

3.電腦繼續放動畫片。

4.提問:這個同學統計的對嗎?你們統計對了嗎?

5.你能不能把這些數量填到表中?

6.學生在練習紙上填寫統計表。

7.展示學生填的統計表,集體訂正。

四,用條形統計圖表示數據

1.根據這三種小動物的只數,請你在這幅圖上塗上顏色表示出來。比一比,看誰塗得又對又快。

2.學生根據數據用水彩筆在條形統計圖上塗色。

3.展示條形統計圖,集體訂正。

a.你塗了幾個格子?爲什麼這樣塗?

b.他塗得對嗎?

c.我這兒還有幾個同學的作品,請看!

d.他們塗的又對又漂亮!你們塗對了嗎?

4.觀察這幅統計圖,你能發現些什麼?

[教師積極地引導學生經歷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並根據收集到的信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設計的開放性問題“看着圖你能提出什麼問題”,鼓勵了學生大膽質疑,培養了學生提問的意識和能力。]

五,練習應用

1.聰聰明天要過生日了,現在它在幹什麼?我們去看看。

2.電腦繼續放動畫片。

(小猴聰聰):這麼多好朋友來我家,我要買些好吃的食品招待它們。

這麼多好吃的,我該買些什麼招待它們呢?小朋友,你能幫我選一選嗎?

3.大家願意嗎?

4.打開桌上的信封,看看有什麼?

5.聽清要求:根據聰聰家來的客人和食品的種類以及數量,先小組討論一下要選哪幾種食品,把食品的圖片貼在這個表的上面(出示統計表),下面寫出所選食品的數量,然後每位同學再根據所選食品的數量,在下圖中用塗色的方法表示出來(出示統計圖)。

6.展示、評價。

a.××,給大家說一說,你選了哪幾樣?爲什麼這樣選?

b.還有誰願給大家說一說?

c.這麼多同學想說,這樣吧,說給同位聽一聽。

7.看着圖,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8.同學們幫助了聰聰,聰聰可高興了。

9.電腦繼續放動畫片。

(小猴聰聰):謝謝小朋友的幫助,歡迎大家明天到我家做客,再見!

[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是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教學中,教師設計的“幫助聰聰選食品”這個有趣的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積極參與,合作交流,使學生進一步經歷統計的過程,體會到統計的必要性,培養了學生的統計意識,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應用於生活實際。]

六,小結

同學們,通過本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會用到統計的方法。比如,剛入學時,老師要統計出班中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以便給大家安排好座位;學校要統計出一年級有幾個班,每班有多少人,以便給大家訂做校服,這些都是運用了統計知識。

七,實踐活動

課下就請你做個小小統計員。咱們學校有這麼多樹,你能統計一下有幾種,各有幾棵嗎?

現在我們就拿好筆和要填的表到校園裏去看一看,統計一下。

八,教學設想

統計是數學課程標準規定的四個領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產和科研中有着很廣泛的應用。新編實驗教材從一年級下冊就較系統的編寫了有關統計的知識,並作爲一個單元出現,體現了從一年級開始就要滲透初步的統計思想、讓學生初步體驗統計的作用、掌握初步的統計方法。本節課的教學,要讓學生初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的全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藉助生動、形象的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動方式資源,我從兒童的興趣和生活經驗出發,合理補充了新的信息資源並改進了信息資源的呈現形式,具體做法如下:

1.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

發揮現代多媒體作用,設計了“小猴子過生日”的情景,以生動、有趣的動畫故事貫穿整節課,以便引起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提出問題、自主探究的願望,並使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使培養目標得以落實,能力得到發展。

2.引導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

教學時爲使學生能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過程,獲得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體驗。在教學中,我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a.看完第一段動畫片後,教師問:“聰聰的好朋友都是誰?它們各有幾隻?”這時可能由於學生被生動、有趣的動畫片所吸引,沒有注意去數各種動物的只數,學生回答不上來。

b.教師放第二遍動畫,要求學生數仔細。看完後,教師問:“它們各有幾隻,誰同時數出來了?”由於動畫中有三種動物,又是動態的,學生還是數不出來。這時,教師再適時的提出了第3個問題:“光靠數還不行,要用筆記一記,怎樣記才能又簡便又快地記出小動物的只數呢?”一下就能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望。教師可通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彙報,教師可不作評價,目的是保護學生的自主發現的積極性,尊重學生自主的選擇,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意識。

c.放第三遍動畫,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下小動物的只數。學生會用自己喜歡的符號很快記下小動物的只數。教師通過集體訂正:在實物投影儀上出示同學記錄的方式;統計出每種動物各有幾隻;填統計表;塗統計圖。這樣真正讓學生親自經歷了統計的過程。

d.讓學生根據收集到的信息自己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問題意識和能力。

3.體驗“生活數學”,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我們設計了“小猴過生日”的學習情境,用一個故事,貫穿整節課,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緊緊聯繫起來。練習應用時,設計了讓同學幫聰聰選食品招待小客人,目的是讓學生從熟悉的事情出發進行統計活動,在活動中感受統計的必要性,從統計圖表中獲取信息,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4.初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設計了一個課外小調查:我們學校有許多樹,有幾種?各有幾棵?你們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嗎?目的是讓全體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之中,即鞏固新知,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九,專家評析

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是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教學時,教師創造性使用教材,根據教學的需要,發揮多媒體教學作用,創設了“小猴過生日”的學習情境,以生動、有趣的動畫故事貫穿整節課,以便引起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提出問題、自主探究的願望,讓學生經歷了簡單的數據統計全過程,從而使學生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有所體驗。教學中,教師把“統計”作爲一種讓學生獲得體驗的活動,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讓學生感到統計有必要,並注重了統計意識的培養。學生在本節課的整個學習活動中,積極、主動、投入,充分體現了教學的民主性,體現了培養學生積極探索、主動發現、自主構建知識的學習方式。教學中還時時處處突出統計知識的應用性,重視學習材料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提取,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的作用和價值,增加了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其數學應用意識,真正落實了素質教育。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除法估算》選自蘇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教科書數學第九冊P51的內容。

教學思路

國小數學應該與現實生活相聯繫,使學生的學習更具有現實性、趣味性和挑戰性。“估算”在實際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與其他知識也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學“除法估算”這一部分內容時,設計圍繞從學生剛經歷的秋遊活動來展開,讓學生獨立思考以發現估算的題材、自主探索以感知估算的價值、小組合作來交流估算的策略、嘗試解題來總結估算的方法、實踐運用以提高估算的能力。

設計理念

1、數學教學活動要關注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

新的《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爲本,把學生的個人經驗(除法計算)、直接經驗(秋遊的感受)和現實世界(生活中的數學)作爲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

2、注重學生自主性和個性化的學習

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獲得知識,激勵學生自得自悟。並且注意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尊重他們不同的思維方式,讓數學學習活動成爲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教學目標

1、經歷除法估算方法的探索過程,理解並掌握估算的方法。

2、能靈活運用估算方法解決實際的問題。

3、在探索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培養探索意識、合作意識、創新意識,並獲得積極的、成功的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

一、秋遊場景引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上課後,出示秋遊時拍的照片,詢問學生當時的心情,一下就讓學生回想起秋遊那天的情景,因那天是遠足秋遊,學生對步行印象極深。在導入新課前,就提供路程和時間,讓學生進行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的`複習,求出同學們步行每小時大約行多少米。接着讓學生把計時的單位改小,繼續求每分鐘的步行速度,便於我們判斷走得比較快還是慢。此時順利進入了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估算的教學中。

二、創設問題情景,激勵學生自行探究。

1、關於所需車輛的計算:

師:同學們走的速度很快呢,是玩的心情很迫切吧!怪不得有同學問老師:“爲什麼不坐車呢?大家想知道原因嗎?”

(1)出示題目並講述:老師聯繫車子的時候只有中型客車,每輛車子可以坐44人,而我們四年級參加秋遊活動的學生一共有235人。現在只有5輛車子可以用,你們認爲夠嗎?

(2)學生自己思考解答後交流。

師:請同學來說說你的結果。(交流情況)

生1:我覺得不夠。因爲235÷44≈6(輛),要6輛車子纔可以。現在只有5輛,所以不夠。

(240)(40)

生2:我認爲夠了。235÷44,235的近似數取200,235÷44≈5(輛)。

(200)(40)

生3:我認爲是不夠的,老師還沒有算在裏面呢。

生4:老師,我用小數做的行嗎?

師:當然可以了。你課外知識真豐富!請你說說看。

生4:我用235÷44≈5.3,把結果求近似數就是約等於5,所以我覺得5輛車就夠了。

生5: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有時不能把後面的直接去掉,應該要向前面進一。

生6:我同意生5的觀點,5輛是不夠的。我是這樣想的:一輛車可以坐44人,那麼5輛車大約可以坐44×5≈200(人),而200人<235人,多出來的人就坐不下了,要用6輛車纔夠。

師:是啊,多出來的人怎麼辦呢?不去了嗎?

師:我看,問題主要是在生1和生2的兩種解法中 235,也就是被除數的取近似數出現了分歧,那先來解決除數取近似數是怎樣統一的?

生7:只要省略最高位後面的尾數,保留整十數。

師:其他同學有不同意見嗎?(生都搖頭表示沒有)。問題是被除數到底該怎麼考慮求近似數呢?在現實生活中來考慮這個問題,哪一種更符合實際呢?

生齊:生1說的那種。

生2:我現在想想應該是不夠的,剛纔沒有仔細考慮。

師:那就是說,被除數取近似數時,要考慮儘量和原來的數接近。

生8:老師,那230也接近235的,爲什麼要取240呢?

師:誰能回答這個問題?

生9:因爲240÷40是整數6,計算方便,算得快。

師:爲什麼會這麼快?

生9:因爲我想乘法口訣:四六二十四

師:這個方法真妙啊!把除數的近似數求出來後,用乘法口訣來想,找個最接近被除數的,把它取作被除數的近似數。你真會動腦筋!

師:(小結)我們用估計的方法求出了5輛車是不夠的,所以決定遠足秋遊,還能觀賞沿途風光呢,倒也是一舉多得。

2.關於纜車票價的估算(出示纜車圖)

(1) 理解價格表

師:到了坐纜車的地方,同學們可興奮了。不知道有沒有同學注意到了這張價格表呢?你能看懂它嗎?(指名學生髮言)

生10:大人坐纜車上山要20元,上山、下山一起要30元。

生11:大人光上山不下山是20元。兒童的票價是大人的一半。

師:兩人說得都很棒,生11補充得更好,那按價格表的說明,同學們每人應該付多少錢呢?

生12:(口答)30÷2=15(元)

師:老師要負責付同學們的費用了。請大家幫忙算一下:一個人的票價是15元,我們班級有58名同學參加秋遊,那麼該付多少錢呢?

(學生小組討論後交流)

生13:我們小組認爲老師要付15×58≈1200(元)

(20)(60)

生14:我們小組認爲老師只要付15×58≈900(元)

(60)

師:怎麼一下就相差了300元?該聽誰的呢?

生15:我們小組是列豎式計算的,其實只要15×58=870(元)

師:同樣是估算,相差300元,這裏就要注意聯繫生活實際的情況,估算目的是計算快速,但也要注意準確。大家想知道事實上老師付了多少錢嗎?

(學生紛紛猜測)

生16:老師,我想您付的錢應該比870元少。

師:爲什麼這麼說?

生16:因爲我想集體乘坐應該可以優惠的,很多地方集體購票都可以打折的。

師:你的生活經驗真豐富!的確如你所料,老師實際上付了775元。

(生恍然,紛紛點頭。)

師:58個同學乘坐纜車,總共用了775元,你能算算自己用了約多少錢嗎?

列式:775÷58 ≈

生解答後交流:除數58的近似數是60,被除數考慮能被60整除,而又接近775,所以求近似數是780。師板書:775÷58 ≈ 13(元)

三、提供數據信息,鼓勵學生自選解題。

在學生掌握了除法估算的方法以後,出示一組信息,讓學生選擇其中對於自己想了解的情況有用的數據,進行計算解答,並和小組裏的同學交流。

反思:

這堂課上得生動活潑,同學們都投身於自己探究知識的活動之中。他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合作交流,終於發現了知識、領悟了方法,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悅。我在實踐後的體會如下: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這句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的。也說明了學習應該是學生自己的實踐活動。以往教科書上枯燥的例題讓學生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而我們現在應該更加關注學生會關心什麼、經歷了什麼、對什麼感興趣、在生活中想要發現些什麼。因爲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將學習和學生們的生活充分融合起來,讓他們在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中去尋找、發現、探究、認識和掌握數學。只有這樣,學生纔會學得積極主動,纔會學得興趣盎然。

2、估算與生活

估算的內容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有着極其廣泛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對量的描述,很多時候只要算出一個與精確數比較接近的近似數就可以了。這堂課的教學,讓學生把自己的經歷和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結合起來,因此培養了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p86,加法和減法之間的關係。

教學目的:1、理解加法,減法的意義。

2、使學生明確加,減法之間的關係,進而使學生知道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3、學習了加地各部分間的關係可以利用這一關係驗算加法。

4、培養學生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加法,減法的意義。

明確加、減法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理解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教學過程:

準備訓練。

說出算式各部分名稱。

40 + 30 = 70

( ) ( ) ( )

- 40 = 30

( ) ( ) ( )

新授。

出示課題加法和減法之間的關係

出示例1

(1)

先讓學生說出每幅線段圖的表示的意思,列出算式

40+30=70

引導學生說出這是和與加數=關係。

在算式下面寫出加數+加數=和。

從而引出加法的意義;

說清圖意,列式。

引導學生把(2),(3)與(1)比較。

誰是已知的.,誰是未知的,已知,未知有什麼變化。明確第(2)題是求第二加數,

第(3)題是求第一加數。

從中引導減法的意義。

引導學生看書,理解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着重引導學生想,爲什麼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將加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稱與減法算式各部分名稱加以比較。

得出:一個加數=和一另一個加數

師:學習了加法各部分間的關係可以利用這一關係驗算加法。

試做:驗算 743+257=1000,對不對?

出示例2

求□中的未知數

□+6=13 根據一個加數等於和減另一個加數由生填,講清怎樣想的?就可以求出□中的數。

再完成

478+522=1000

1000-478=522

生完成後,回答怎樣想的。

三、小結:

什麼叫加法?什麼叫減法?

加法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運用這一關係可以驗算加法。

四、鞏固練習

根據加,減法的關係,在下面算式的□裏填數。

(1) 237+69=306 (2)5002-3875=1127

306-□ =237 3875+□=1127

□-237=69 □-1127=3875

求□中的未知數

□+378=1082 4657+□=7102

□+265=930 1896+□=3024

□+489=814 2743+□=5000

堅式計算,並驗算。

3748+627 9134-514

課後作業:

1.根據560+430=990,寫出兩道減法算式。

□-□=□

□-□=□

2.根據500-240=260,寫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減法算式。

□+□=□

□-□=□

3.求□中的未知數

589+□=1062 □+495=702

298+□=594 □+324=500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南師大版)四年級(下)第116~117頁例1、例2,第118頁課堂活動及練習二十五中相應的練習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多個單位),能用條形統計圖直觀、形象地表示數據。

2.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能力。

實驗目標:

1.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運用知識的遷移,引導學生從已有知識經驗出發,主動參與新知的探索與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課件出示:本班學生在學校春季運動會中踢毽子比賽的一段錄像,並把踢毽子的成績統計表做例1。

教師揭示課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統計。

二、合作學習,探案求知

1.教學例1

課件出示例1的統計表。

教師:從收集的統計表中,你們獲得了哪些信息?學生可能回答:小紅踢120個,小方踢100個,小紅比小方多踢20個……

教師:從統計表中我們可以獲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據統計表中的信息製成統計圖嗎?怎麼制呢?學生可能回答:可用我們學過的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畫3根就可以表示3個同學。

教師:1格表示多少呢?(課件出示1格表示1個)如果1格表示1個,小紅踢的毽子個數要畫多少格?(課件動態展示畫出120格)學生產生衝突:畫120格好麻煩喲。教師質疑:那怎麼辦?有什麼好的辦法來表示呢?學生可能會想到用1格表示2個,5個,10個,20個……

教師:小組合作學習,思考討論。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適呢?說說想法。②小組內繪製出條形統計圖。用投影儀展示小組繪製的`條形統計圖。

課件展示用1格表示2個,5個,10個,20個時繪製的條形統計圖

教師:觀察比較這些統計圖,在這裏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適呢?通過學生的觀察比較,他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答案。

學生1:用1格表示10個比較合適;120個就畫12格;100個就畫10格,90個就畫9格。

學生2:用1格表示2個,5個也可以,只是畫的格子要多些。……教師結合學生畫的統計圖的美觀方面進行適當評價。

教師:現在用1格表示10個來完成書上116頁的統計圖。

2.教學例2

課件出示例2的統計表。

教師:根據這個統計表你獲得哪些數據信息?學生彙報所獲得的信息。

教師:小明要幫爸爸製作條形統計圖。思考或同桌交流。①橫軸和縱軸各表示什麼?②用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適呢?全班交流,彙報。學生自己動手繪製條形統計圖。

課件展示條形統計圖

教師:觀察統計圖,你有什麼發現?

課件出示:小明家蘋果產量逐年增加;20xx年的蘋果產量是20xx年的2倍……

教師:根據你的發現,你對小明家承包蘋果園有什麼想說的?還有什麼好的建議?

3.小結今天學的條形統計圖與以前學過的條形統計圖有什麼不同?

教師:以前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接觸的數據都比較小,因此我們都用1格表示1個單位。在生活中,我們還經常接觸到更大的數據。

課件出示:爲了方便,我們用1格可以表示多個單位,不僅可表示10個,也可以表示2個,5個,100個,1000個等,要根據具體的情況而定。

三、鞏固練習

(課件出示練習題)

四、課堂總結

教師:這節課學了些什麼?有什麼收穫或問題?

《條形統計圖》課後問卷

1.老師用課件出示:本班學生在學校春季運動會中踢毽子比賽的一段錄像,並把踢毽子的成績統計表做例1的授課形式,你喜歡嗎?爲什麼?

2.老師用投影儀展示小組繪製的條形統計圖,對你的學習有幫助嗎?有哪些幫助?

3.你喜歡老師使用多媒體課件講授本節課嗎?爲什麼?

統計數據分析

學生對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化學習效果統計

圖表二

認同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的人數 認同率%

實驗班(40人) 39 97.5%

對照班(40人) 33 82.5%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質,並會應用這個性質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研究探時的意識,追求創新的精神:

二、教學資源

1.實物投影儀—臺。

2.每小組《驗證表》一張。

驗證表

舉例

結論

3.比,除法,分數關係表:

前項相當於

後項相當於

比值相當於

除法

分數

4.卡片若干張。

(1)商不變的規律;(2)分數的基本性質;

(3)比的基本性質。

三、教學實施方案

教學內容:蘇教版義教課標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70—71頁。

教學形式: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學流程:創沒情境——驗證猜想——展示交流——意義構建——鞏固拓展。

評價方法:目標評價、師生評價、組際交流評價。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理解比的基本性質中“0除外”的道理。

教學準備:實物投影儀、驗證表,卡片等。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發猜想。

目標:

(1)複習舊知,爲學生髮現問題、產生猜想奠定基礎。

(2)啓發學生大膽猜測,提出自己的假設。

過程:

(1)複習比和除法、分數的關係,通過填寫比和除法、分數的關係表,讓學生髮現比、除法、分數有很多相似之處?

(2)複習商不變的規律和分數的基本性質。

通過複習,引導學生聯想:在除法中有商不變的規律,在分數中有分數的基本性質,那麼比有沒有類似的基本性質:

提出猜想:

(1)學生討論比有沒有類似的基本性質。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如:比和分數、除法有很多相似之處;一個比就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看成一個分數,就可以遵循分數的基本性質等。最後得出比的基本性質。

(2)猜想比的基本性質的內容。引導學生根據商不變的規律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內容,猜測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比值不變。

2.小組合作,驗證猜想。

目標:

(1)引導學生對驗證猜想提出各自的想法與途徑?

(2)組織實踐活動,揭示知識本質,讓學生自己獲取知識,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

(3)營造協作學習氛圍,組織討論研究、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協作學習意識。

過程:

(1)小組討論:這個猜想成不成立?是否具有普遍性?用什麼方法來驗證?

(2)小組代表發言,說出本組思路。

A組:我們想用一個比,用它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得到新比,看比值變不變。

B組:我們想用一個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一個分數或者一個小數,看它的比值變不變。

C組:我們想把不同的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看它們的比值變不變。

通過學生髮言,讓學生互相啓發,產生靈感,對驗證猜想的方法進行比較,使自己的實踐活動更加具有科學性,更嚴謹。

小組合作,試着驗證:

每個小組根據自己的想法,用一個比或多個比進行驗證,對驗證結果進行初步總結。填寫《驗證表》。

3.展示交流,感受過程。

目標:

(1)理清知識脈絡,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讓學生感受到探究過程,使學生學到科學的研究方法、

(3)培養學生的條理性和語言表達能力。

過程:

(1)用實物投影展示各個小組的《驗證表》。

(2)各小組代表發言,本組所得的結論。

(3)老師引導學生比較各組的結論。

(4)引導學生討淪比的基本性質是否具有普遍性,有沒有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比值變了的。如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0,比值會怎樣。

4.意義建構,體驗成功。

目標:

(1)通過整理歸納,提高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2)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信心。

過程:

(1)引導學生討論哪個組的結論比較全面,怎樣說更嚴謹。

(2)集體歸納,板書。

(3)體驗成功:我們發現的這個數學規律就叫比的基本性質,許多科學家都是這樣提出猜想、實踐驗證,發現了許多大自然的奧祕,還有許多奧祕需要我們去發現、創造。

5.鞏固拓展,靈活運用。

目標:

(1)利用不同形式的練習使學生熟練應用比的基本性質、

(2)培養學生積極探究,勇於創新的精神。

過程:

(1)(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第71頁練一練2)

邊練習邊討論:怎樣運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怎樣化簡最快最好。

(2)總結方法:聯繫舊知,靈活運用。

(3)靈活運用,搶答比賽。

五、教學反思

1.創設情境,讓學生產生探究慾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之中,形成懸念,引起學生迫不及待地探索和研究。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還能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構數學知識。如《比的基本性質》一課,傳統的教學是:出示一組分數3/4、6/8、9/12,讓學生髮現3/4:6/8:9/12,接着把分數轉化成比3:4=6:8=9:12,歸納出比的基本性質,接着是一層層的鞏固練習。這個過程是老師講,學生聽,被動地接受。不說讓學生感興趣,就是對其內容,學生也是一知半解。在應用時,會出現比的前項和後項乘的不是同一個數,甚至會出現前項乘後項的笑話。這種以接受知識爲目的教學顯然不適應培養時代新人的要求,所以我在設計這節課時,沒有采用教材中的例3進行引入,而是讓學生先填表格複習比和除法,分數的關係,問學生:通過填這個表你發現廠什麼?生:比和分數、除法有很密切的聯繫,它們很相似:再出示:18÷6=( )÷2=24÷( )、15/20=( )/4=9/( )=( )/6。問:這兩題是根據什麼規律和性質來做的?生:商不變的規律和分數的基本性質。師引導:在除法中有商不變的規律,在分數中有分數的基本性質,那麼比有沒有類似的性質呢?通過這樣的引導,緊緊抓住了學生的心。他們很想弄清楚:比有沒有類似商那樣的規律和分數那樣的性質,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

2.猜想驗證,讓學生感受探究過程。

在激發學生認知需要和探究慾望後,怎樣才能讓學生的思維捲入知識發現的過程呢?這時教師要起到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自由思考,作出各種猜想,對猜想提出驗證的方法。然後小組合作從不同的角度驗證猜想,最後藉助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的研究思路與成果,通過這一系列的探究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感受探究過程。這樣不僅爲學生自主發展提供了條件,讓學生學到科學探究的方法,還培養了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團結協作的精神,同時學生在活動中互相啓發,產生靈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

如《比的基本性質》一課中,學生提出:比肯定也有類似除法那樣的規律和分數那樣的性質。老師引導大家討論怎樣驗證。結果A組的意見是:我們想用一個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看它的比值變不變B組的意見是:我們想用一個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一個分數或者一個小數,看它的比值變不變。C組的意見是:我們想把不同的比的前項和後項乘或除以相同的數,看它們的比值變不變。老師肯定了大家的這些想法好,要求同學們分組試試。學生反應十分活躍,小組成員分工合作,你寫一個比來驗證,我寫一個比來試試,有的故意把數寫得很大,有的用。來乘……幾分鐘後,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拿出自己的驗證結果,同時也提出了驗證過程中的疑問。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潛能,讓他們根據白己的需要實驗驗證,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完成新知的建構。

3.整理歸納,讓學生體驗成功。

歸納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很多知識都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歸納。通過歸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掘學生的聰明才智,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如在《比的基本性質》一課中,把學生驗證的結果一一展示後,老師引導學生比較,比的這個特性是否具有普遍性,比的這個特性怎樣歸納呢?有的說: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相同的數,比值不變。有的說:還應該加同時除以相同的數,比值不變。有的說:這還不完整,應加上0除外……這樣有效地讓學生通過分析、整理、歸納等科學研究方法得出結論,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科的嚴謹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邏輯推 理能力。得出結淪後,告訴學生:你們太聰明瞭,發現的數學規律叫比的基本性質、學生感到獲得了很大成功,信心十足,不僅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興趣,更讓學生掌握主動獲取數學知識的方法,學到主動參與數學實踐的本領。

總之,“比的基本性質”是學生學習“商不變的規律”和“分數的基本性質”後安排的教學內容、由於比和分數、除法的關係,很容易讓學生聯想到比也應該有類似的性質,這爲學生髮現問題、產生探究慾望奠定了基礎。同時由於上述學習內容的鋪墊,爲學生自主探究“比的基本性質”這一新的學習任務創造了必要條件。所以,我沒有沿襲以往的教學思路及教材束縛,而是立足於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與經驗,用探究性的學 習方法,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建構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獲得新發展。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每位學生都能熟練掌握一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乘法。

2、使學生能夠應用學過的知識解決較爲複雜的'綜合性題目。

教學重點:

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和速度。

教學難點:

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教師的教學設計學生的活動教學反思

一、複習。

1、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口算練習。

2、一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

3、一位數乘兩位數(進位)

二、第7題

1、出示題目,讓學生觀察。

2、提出問題:他們交的錢數夠嗎?

3、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完成。

4、組織學生交流算法。

三、第8題

1、出示圖片,創設情境

2、提出問題:怎樣租車划算?

3、學生討論:應該怎樣做?

4、教師可以適當提示:先作成表格樣式,看看需要多少大車多少小車?

5、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可以先說說需要多少大車,多少小車,再比較那種方案划算。

四、小結:

你覺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樣? 還需要在什麼地方改進?

學生聽算,集體訂正,並與同伴交流計算的方法。

先認真觀察圖片及表格,從中獲得信息,並明白其中的含義。

認真思考找出解題方法,並獨立完成。

與同伴進行交流。

學生先看圖,從中獲取數學信息。

獨立思考後與同伴交流怎樣計算

先算出需要幾輛大車幾輛小車,然後再比較哪一種划算。

學生互相說一說,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幫助。

國小數學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蘇教版國標本教材第九冊63-64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能通過不遺漏,不重複的列舉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 使學生在對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舉的特點和價值,進一步發展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

教學重點:

能對信息進行分析,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能有條理的一一列舉,發展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回憶策略

1、談話:老師先來和大家玩個遊戲,怎麼樣?看,這是什麼?(撲克牌)

老師抽出大王和小王,你們知道一副撲克牌有幾種不同的花色嗎?(四種)

老師從中任意抽出一張,猜一猜有多少種不同的結果?(四種)是哪四種呢?(草花,黑桃,紅心,方塊)

2、揭題:剛纔同學們將這些花色一個一個列舉了出來(板書:一一列舉),一一列舉也是我們解決數學問題時經常要用到的一種策略。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這種解決問題的策略(板書課題)。

二、教學例題 探究列舉的方法

(一)情景創設 呈現問題

1、師:我校操場東面有一塊空地,學校想將把這塊空地利用起來,用18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的花圃,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

(1)從條件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周長是18米)你是怎麼知道的?

(2)真了不起,你連這隱藏的數學信息也找出來了,周長是18米,那麼說明長和寬的和是多少?(課件出示,長+寬=9米)

(3)長方形的長+寬=9米,那麼這個長方形花圃可以怎樣圍?你能幫老師來設計一下這個長方形花圃嗎?

請拿出準備的小棒,同桌合作擺一擺,並想想有沒有不同的圍法嗎?

2、學生嘗試操作。

(1)學生操作,教師指導。

(2)交流反饋:哪個小組先來說說你們的圍法?檢驗是否符合要求。

其它小組有不同的擺法嗎?

國小數學教案 篇9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1.以學生自主探究爲主,引導學生髮現分數與小數的互化方法。

學生通過自主參與、主動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在學生探究分數與小數的互化方法時,給學生提供探究的時間,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究,再通過比較、整合,得出分數與小數的互化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2.在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上促進發展。

本節課的內容相對簡單,學生在課前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因此,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探究,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得不同水平的學生獲得不同層次的發展,收穫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兩張完全一樣的'方格紙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今天,老師帶着你們一起去“分數王國”和“小數王國”裏玩一玩。

(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分數王國”裏有哪些數呢?“小數王國”裏呢?

(生彙報)

師:“分數王國”的士兵和“小數王國”的士兵吵了起來,它們在吵什麼?

生:和0.06都說自己更大。

師:和0.06哪個數大?你能幫助它們嗎?(板書課題——“分數王國”與“小數王國”)

設計意圖:用“分數王國”與“小數王國”裏的士兵吵架這個情境導入新課,營造一種氛圍,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然後以比較“分數王國”裏的與“小數王國”裏的0.06哪個數大的問題情境引入,讓學生產生分數和小數互化的需要,從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教材7頁情境圖。

師:比一比,“分數王國”裏的與“小數王國”裏的0.06哪個數大?

(2)大膽猜測,探究比較方法。

方法一 把分數化成小數來比較。

=1÷20=0.05,因爲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 把小數化成分數來比較。

0.06=,=,因爲,所以0.06。

課件展示學生沒有想到的畫圖法,讓學生在討論中理解。

0.06>

師小結:比較分數與小數的大小時,可以把分數化成小數或者把小數化成分數。

2.“分數王國”和“小數王國”分別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幫助“翻譯”嗎?

(1)認真讀題,明確題目中的“翻譯”指什麼。

(2)鼓勵學生根據“分數尺”和“小數尺”中呈現的例子說一說與0.125的互化過程。

(3)引導學生理解數線上的同一個點既能表示一個分數,也能表示一個小數。

3.歸納分數化成小數的方法。

(1)探究將分數化成小數的方法。

把下列分數化成小數:

練習,並思考轉化方法。

(2)小組內交流方法。

(3)班內反饋。

要求學生說出轉化方法,並講明轉化的原理。

師小結:分數化成小數,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的分子相當於被除數,分母相當於除數。

4.歸納“小數化成分數”的方法。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數。

練習,探究小數化成分數的方法。

師小結:小數化成分數,原來是幾位小數,就在1的後面寫幾個0作分母,把原來小數的小數點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數後,能約分的要約分。

設計意圖:數學知識只有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自主探究,才能轉化爲學生自己的知識。本教學環節中,學生以小組合作、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探究,在多種方法的基礎上比較、整合,從而得出分數與小數的互化方法。

國小數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長度的直觀表象。

2. 使學生在實際測量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和測量工具,會測量一些物體或線段的長度,並提高估測能力。

3. 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

教學準備

1. 教師準備: 課件,尺,軟盤。

2. 學生準備: 彩紙條,剪刀,1分硬幣,電話卡或銀行卡。

教學過程

一、 故事導入

談話: (演示課件)有一次課間,幾個小

朋友在一起討論什麼兵器最厲害。紅紅說:我覺得寶劍最厲害。明明說:不,我覺得孫悟空的金箍棒最厲害。它能伸縮,可長可短,它可以短到只有1釐米;也可以伸長到1米,甚至幾百米、幾千米,還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提問: 在剛纔他們的談話裏,你能找出一些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嗎?(米、釐米)

引導: 對!我們已經學過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板書:米、釐米)你能用手比畫一下1米大約有多長嗎?1釐米呢?我們測量教室門的高度用什麼單位比較好?量一枝鉛筆的長度該用什麼單位呢?

[說明: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一些量物體長度的經驗,在前面的學習中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通過複習舊知引新,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孩子們熟悉的神話人物孫悟空又能讓學生覺得有趣,吸引學生饒有興趣地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

設疑: (課件演示)紅紅又問了一個問題:要是金箍棒縮得比1釐米還短,或者比1釐米長但比1米短,又該怎樣表示它的.長度呢?

指出: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關於長度單位的知識。

二、 探索實踐

1.認識分米。

(1) 量一量。

要求: 請你用直尺量一量你的文具盒的長邊和短邊大約各是多少釐米?(學生回答)

介紹: 一般來說,文具盒長大約是20釐米,寬大約是10釐米。(邊說邊板書: 20釐米、10釐米)(出示10釐米的彩條)10釐米我們還可以用另一個單位來表示分米。(板書:分米)10釐米就是1分米。請同學們想一想,20釐米就是多少分米?

學生齊讀: 10釐米是1分米。

(2) 認一認。

引導: 請你拿出直尺,看看1分米可以從哪裏到哪裏。指名演示交流: 不管從哪個刻度到哪個刻度,1分米都等於多少釐米?(板書: 1分米=10釐米)

提問: 你手上的尺全長大約幾分米?你是怎麼知道的?

② 體驗。

? 請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並藉助直尺比畫出1分米。我們現在比畫的就是一拃的長度,一拃大約是1分米。

? 一人比畫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比畫得對不對。

? 拿出彩紙條,估計一下1分米的長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斷。一起量一量,看誰估計得最準確。

[說明: 讓學生大膽估測,並把估測與實際測量相結合。通過在直尺上數一數、徒手比畫和估計彩紙條上1分米的長度,從藉助測量工具到直接估測長度,逐漸加大了難度,有利於學生一步步加深對分米的認識,培養初步的估計能力和意識。雖然學生估計的1分米並不十分準確,但只要是較接近的,都應予以鼓勵。]

(3) 畫一畫。

① 要求: 你能用尺畫一條1分米長的線段嗎?你準備怎樣畫?先和同桌說說,再畫在紙上。

② 交流: 你是怎樣畫的?請學生用實物投影展示彙報。

③ 引導: (邊說邊畫)1分米我們可以從直尺上的刻度0畫到刻度10。那麼可不可以從刻度1開始畫起呢?如果這樣,應該畫到哪裏呢?爲什麼?如果從刻度2、3開始畫呢?

[說明: 讓學生知道用直尺畫1分米的線段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既利於進一步理解分米與釐米的關係,又利於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④ 小結: 只要畫滿10大格,就是10釐米,也就是1分米。

⑤ 請你幫同桌量一量,看看畫的線段是不是1分米。

(4) 找一找。

先在小組內相互說說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分米,再組織全班交流。

(5) 數一數。

引導: (出示米尺)誰來數一數,1米是多少釐米?是多少分米?你是怎樣數的?又是怎樣想的?(板書:1米=10分米)

(6) 指導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同桌合作: 量一量課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釐米,再說說分別接近幾分米。(也可以先讓學生估測一下,再進行測量)

[說明: 學生估測的數據與結果有差距,但通過估測再進行實際測量,有利於學生增強對實際長度的感知,培養估計能力。]

2. 認識毫米。

(1) 引導: 我們以前量過數學書的長邊和短邊,現在老師想請你幫個忙,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是多少。

有的同學說數學書的厚度大約是1釐米,有的說1釐米不到,老師還想知道得更準確,該怎麼辦呢?我們再來認識一個比釐米還小的長度單位毫米。(完成課題板書:分米和毫米)

(2) 小組學習。

① 出示學習步驟。

? 直尺上1釐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請你在尺上找出來。

? 用筆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數一數1釐米是多少毫米。

? 在我們周圍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請你找一找、量一量。

② 學生分小組自主學習。

[說明: 考慮到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因此設計了一個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新知;又考慮到二年級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還較弱,所以出示了具體的學習步驟。這樣,能使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與討論,從而理解毫米的含義。]

③ 彙報: 通過小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

追問: 1釐米中數出了多少毫米?想想看1釐米等於多少毫米?(板書:1釐米=10毫米)

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

(3) 提問: 你能用手比畫出1毫米大約有多長嗎?

教師先演示一下,再要求同桌學生互相比畫,並用一分硬幣進行檢驗。

(4) 你知道哪些東西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單位嗎?互相說一說。

三、 總結

1. 提問: 我們今天學習了什麼?(分米和毫米)

提問: 連同前面學習的米和釐米,我們已經認識了4個長度單位,你能把這些單位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一排嗎?

[說明: 在教學中已經通過對直尺的觀察,初步溝通了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總結能使學生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2. 提問: 那麼現在再來看看前面紅紅提出的問題,要是金箍棒縮得比1釐米短該用什麼單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釐米長呢?(分米或釐米)

四、 鞏固練習

1. 指導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看圖想一想,再指名回答。啓發學生用不同方法確定橡皮和回形針的長度。

2. 指導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先讓學生在書上填一填,再組織交流,啓發學生說清楚選擇的理由。必要時,可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

3. 指導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

先讓學生自由判斷,再啓發學生通過實際測量驗證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