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家居親子 美容瘦身 服裝搭配 職場 娛樂明星 旅遊
當前位置:雅秀範 > 家居 > 生活常識

中西方家庭教育存在的差異

欄目: 生活常識 / 發佈於: / 人氣:2.24W

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由於歷史傳統、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念存在着巨大的差異,從這些差異中,我們可以找出許多值得中國家長學習的觀念和做法——

中西方家庭教育存在的差異

西方家長普遍認爲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願和個性。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親友,都沒有特權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爲,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選擇,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麼情況下說什麼話,家長都要仔細考慮,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國家長則大都要求孩子順從、聽話。西方家長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勞做,自己生活,從勞做中得到快樂,從動手中獲得各種知識,學習各種技能。

孩子能做到的,就讓他自己做,這是對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這樣的情形:父親或母親在前面走,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跟在後面走。他們認爲這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十分重要。中國的家長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觀念相對比較淡薄,他們並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爲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爲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爲出發點的。

基於這種觀念,西方國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鍊。他們普遍認爲,孩子的成長必須靠自身的力量,因此從小就培養和鍛鍊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例如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分擔家裏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天剷雪、秋天掃落葉等。西方孩子從小就從事的送報等勞動,本身就是一種吃苦精神的磨鍊。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還在熱被窩裏熟睡時,西方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這在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看來可能有些“殘忍”,而正是這看似“殘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獨立自強的生活本領。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爲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中國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實際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在家庭裏到處瀰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爲使孩子學習成績好,將來“光宗耀祖”,學習之外的事情家長都不讓孩子幹,似乎學習好就是萬能的,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識等則關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顧。從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長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做飯、洗衣服、打掃、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養兒育女等。儘管我們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這樣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難以讓孩子得到幸福,因爲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長更加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因而很注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關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長把快樂教育作爲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來實施。他們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問題,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也願意跟家長商量。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對於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