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家居親子 美容瘦身 服裝搭配 職場 娛樂明星 旅遊
當前位置:雅秀範 > 職場 > 職場指南

社交恐懼症患者5年增4倍“80後”“90後”佔一半

欄目: 職場指南 / 發佈於: / 人氣:3W

最近,有一個新名詞開始流行,那就是“社交恐懼症”。一項調查顯示,社交恐懼症已經成爲當今社會排名第三的心理疾病,僅次於抑鬱症和焦慮症。日前,記者在哈醫大四院心理門診瞭解到,據該門診統計,目前,該院每月能接診約800名心理疾病患者,而患有社交恐懼症的患者就佔了三成,並呈低齡化發展。

社交恐懼症患者5年增4倍“80後”“90後”佔一半

20歲成“宅男”

8日上午,一位長相俊朗的男孩走進哈醫大四院心理門診。他上身穿一件白色休閒t恤,腳穿一雙白色運動鞋,整個人顯得很陽光,但他一直低着頭,一言不發。這名男孩叫小光(化名),是由媽媽陪着來看病的。小光媽媽講,小光今年20歲了,是單親家庭的孩子。他從小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從國小開始,小光就害怕與人交流,一直沒有朋友。起初,小光媽媽認爲他只是性格內向,等長大了就好了。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小光的這種“內向”性格愈演愈烈,一見陌生人就緊張,說話時也不敢看別人的眼睛。由於害怕和陌生人接觸,現在小光成了名符其實的“宅男”,從職校畢業已經在家“宅”了近四年。他每天只是在家呆着,哪兒也不去,整個人也顯得木訥笨拙,無法正常生活工作。聽到媽媽在談論他,記者發現,小光突然擡起頭,嘴脣顫動,紅着臉,結結巴巴地說:“你,你,你不說行不行?”當記者隨他聲音看他時,他又“害羞”地低下了頭。經檢查,小光被確診爲“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5年增4倍

哈醫大四院心理門診的張磊晶主任介紹,該院目前每月能接診約800名患者,而患有社交恐懼症的就佔了三成,超過200人次,比照20xx年每月患有社交恐懼症的50人至少增4倍。張主任講,以往來看社交恐懼症的患者大多是40、50歲的中年人,他們大多是單位中的技術骨幹,由於工作出色走上領導崗位,但不善言談,無法與下屬溝通。然而近幾年,患者羣產生了明顯的變化。現在每月接診的200餘名患有社交恐懼症的患者中,“80後”、“90後”的年輕患者就佔了一半。

“社交恐懼症”就診率不足10%

張磊晶講,由於一些孩子從小就生活在家長的溺愛中,把孩子困在封閉的“蛋殼”裏。他們不容易適應社會,抗挫折能力幾乎爲零,每碰到問題就容易退縮。他講,一般社交恐懼症都與童年的經歷或教育不當有關。曾有一位患者童年時由於父母一直將他寄養在姥姥家。結果姥姥並不喜歡他,並經常訓斥他,導至他從上國中起就不敢與陌生人溝通,十多年了,給他的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另外,由於網絡的興起,使很多孩子在網絡上可以有自己的空間,宣泄情感,反而在現實中迷失,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是孩子們患上“社交恐懼症”的另一個原因。

張磊晶講,雖然目前來醫院看“性格內向”問題的患者每年增加,但這些患者基本都是已經出現影響正常生活的問題後,由家屬“強迫”着來看病的。很多家屬曾對他說:“大夫,這孩子沒什麼大事,就是從小性格內向,不愛與人說話!”大部分家長並不認爲社交障礙是一種病。據一項調查表明,目前患有“社交恐懼症”主動來醫院就診治療的患者,不足10%,更多的患者仍在社會上,其自身和家庭都承受着相當大的精神壓力。

張主任介紹,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一般性格暴躁,看問題角度偏激,嚴重者會產生暴力傾向。其實,他們渴望與人交流,但由於缺乏相關的鍛鍊,一旦失敗後便不敢再次嘗試,害怕與人交往,致使病情嚴重。

張主任講,“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交往的空間有限,作爲父母,要多鼓勵孩子與別人交往,還要主動創造一些環境增加孩子交往的機會,鼓勵孩子社交。”同時,張磊晶提醒父母們,一旦發現孩子有“社交恐懼症”的傾向,應及早諮詢治療。家長平時要注意留心孩子的舉止和言語,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以防止“社交恐懼症”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