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家居親子 美容瘦身 服裝搭配 職場 娛樂明星 旅遊
當前位置:雅秀範 > 家居 > 生活常識

家庭教育中的幾大誤區有哪些呢?

欄目: 生活常識 / 發佈於: / 人氣:1.1W

誤區一:樹大自然直,等孩子上學後再好好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幾大誤區有哪些呢?

現在很多父母都有這樣一個觀點:樹大自然直,兒大自然立。孩子才三四歲,年齡還小,不懂事,現在就該讓他多玩玩,等孩子上學以後,再好好教育。在此思想指導下,家長忽視了孩子的早期教育。

但是父母們不知道,這一階段如果對孩子溺愛、袒護,放鬆了對孩子品質培養和習慣培養,使孩子養成了任性、淘氣、不守規矩、不懂禮貌、不講衛生的壞習慣,以後要想改過來就比較困難了。相反,如果從習慣到品質從小培養,使孩子從小就在一種良好的習慣和規則意識中長大,今後他成才、成人的機率就可能很高。中國“三歲看八十”的古訓估計就是這麼來的。

案例一:我在進行教育講座的時候,一位母親對我說:“我的兒子今年9歲,上三年級,我們覺得他的一些習慣很不好,但現在改起來很困難。由於我們在孩子小時候就比較溺愛他,他的爺爺奶奶更是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當時總覺得孩子還小,正是玩的時候,而且我家的條件還可以,於是千方百計地滿足他的需要,他要什麼就給他什麼,總是想等孩子上了學再教育也來得及,沒想到孩子上學後還是老樣子。上課不專心聽講,放學回家不認真完成作業,往往要先看電視、打遊戲機,最後才潦草地把作業一做,有時沒寫完也撒謊說寫完了。有時候,我和他爸氣急了就打他一頓,可是一點用都沒有。”

看,放鬆了學前教育,等孩子大了教育起來就難了。相反,從小着手、從小培養,效果則大不一樣。

案例二:阿娟是我教過的一個學生,大方、獨立、辦事能力很強,學習成績也不錯。談到她的成長,她的爸爸非常自豪地說:“我們從孩子3歲時就培養她的獨立性。從那時起,她自己的事情都是自己來做,比如早起穿衣、疊被、洗漱都是她自己來做,到後來就連去幼兒園也是她自己去,我們先跟她說去幼兒園的路上一定要靠邊走,車過來了就站住,等車過去了再走。開始我們在後面悄悄地跟了幾次,以後就不再跟了,都是她自己去自己回,從不用大人接送。現在孩子學習也很自覺,回家後放下書包,洗完手就寫作業,直到把所有作業都寫完才吃飯、看電視或出去玩一會兒……”

看,從小養成的好習慣,長大後根本不會變。而且孩子還覺得這樣學習、生活很方便,很有條理。

誤區二:技多不壓身,盲目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現在,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廣泛的興趣、特長,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特長班。讓孩子學彈琴、學舞蹈、學書法、學畫畫、學奧數、學英語、學游泳、學武術,學了這個學那個。

之所以這樣做,原因大致有三種。

第一種是:家長爲了孩子以後能夠出人頭地,儘量多地培養孩子的興趣、特長,想以此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與競爭力。

第二種是:看到別人給孩子報,出於技多不壓身的考量,自己也跟着報,盲目培養孩子的興趣。

第三種是:“勉強盡責”,反正我對孩子盡心了,能讓他學的都給他報了,至於學得怎樣就看他自己了,將來他沒有學好也別怪父母沒給他提供這個條件。

案例一:一個父親曾對來訪的記者說:“我女兒今年9歲,我們的經濟條件還是比較緊張的。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還是給孩子報了幾個興趣班。因爲我們覺得現在人家的孩子都在學,自己的孩子不學將來會沒有出息。到那時,不僅孩子會怪罪父母,就連我們自己也會後悔的。於是一到星期天,我揹着電子琴,她媽揹着塞滿舞蹈衣、鞋子、吃喝的揹包,轉戰於城市的東西南北中。一天下來,我們一家三口汗流浹背,腰痠背疼。但想一想,這一切都是爲了孩子,心裏也就舒坦了些。可是現在孩子的學習也沒有以前好了,總感覺她的壓力太大,我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看,盲目培養興趣,結果影響了孩子正常的學習,家長也感到迷茫了。

我反對不顧孩子實際盲目培養興趣的做法,但不反對根據孩子實際的興趣和特長,在孩子喜歡又不影響孩子正常學習、生活,家庭經濟條件也能承受的情況下,培養孩子的興趣、特長。在這一點上我的鄰居阿張做得就比較好。

案例二:阿張的女兒很喜歡音樂,孩子的樂感很強。在徵求孩子意願的基礎上,他們給女兒報了鋼琴班。要學鋼琴,成本那是很高的,又是買鋼琴,又是請老師。但因爲孩子喜歡,而且老師也覺得孩子確實有天賦,於是他們咬牙堅持,結果孩子學起來就很愉快、很輕鬆。學習累了,她就會彈彈琴,放鬆一下。現在,她的鋼琴已經考過了五級,經常在學校、市裏表演。她的學習成績也不錯,在班裏總是前幾名,興趣愛好對她的學習有一個良好的促進作用。

誤區三:越俎代庖,孩子該做的事父母包辦

現在,很多的父母總是認爲孩子年齡還小,許多事情他幹不了,也幹不好。也有些家長認爲,讓孩子來幹,還不夠給大人添亂的。於是家長便越俎代庖,本來該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家長大包大攬地代替了。常此以往,大人習慣了爲孩子做事,孩子也習慣了依賴父母,並且養成了好吃懶做、不愛動手、不體諒父母,缺乏獨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缺點。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和今後的生活極爲不利。

案例一:我有個學生,16歲上的高一,可是他什麼事情都不會幹,什麼事情都要大人來幫忙。他不會疊被子、不會打掃宿舍衛生、不會洗衣服、不會自己上街買東西,爲此常常受到同學的譏笑。他也爲此動不動就鬧着退學,說要到離家近的學校去上學。對於這樣一個孩子,做父母的很操心,也很無奈。究其原因,就是因爲他們從小太嬌慣。孩子小的時候衣服大人幫着穿,飯大人給喂,玩的玩具也是大人幫着收拾,直到他七八歲還不會自己穿衣服。有時他也想幫大人乾點比如掃地、拖地、洗碗的事情,家長怕他弄不好,反而給大人添亂,就堅決制止他。結果他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看,越俎代庖的後果是多麼的可怕。勤勞而富於愛心的家長,用自己糊塗的愛,培養了一個毫無生活能力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就算他門門功課都是滿分,但一個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進入社會後該怎麼生存呢?相反那些從小就注意獨立能力培養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案例二:一個家長這樣說:“我的女兒今年8歲,上三年級,現在她自己的事情都是她自己來做。例如,自己洗衣服、梳頭等,現在她已會做一些簡單的飯菜。有時候,我們工作忙,來不及按時回家,她就會熬好稀飯、買好饃、洗好菜,等我們回來炒兩個菜就可以很快開飯了。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從小培養的,我們總是鼓勵她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她幹家務活我們也從不阻攔。她每完成一件事情,不管做得好不好,我們都會及時鼓勵,從不責備。這樣,慢慢地她就有了興趣,也增強了自信,久而久之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養成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家長也減輕了許多負擔。”

看,這樣多好,不但孩子得到了鍛鍊,家長也減輕了負擔,這難道不是我們所倡導的素質教育?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嗎?

誤區四:以偏概全,學習好等於全部好

現在幾乎90%的家長,在進行家庭教育的時候都有這樣的認識:只要學習好,等於全部好。

抱着這樣以偏概全的錯誤教育理念,家長在引導、評價孩子的時候,往往會只重視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而忽視了孩子身體、心理的健康發展,放鬆了對孩子意志品質、獨立精神、辦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這樣教育的結果,往往會培養出一些高分低能、缺乏生活能力的“書呆子”,也使相當一部分學習成績一般,但綜合素質高的孩子被打入另類,更使得我們可愛的孩子,陷於無邊無際的學習海洋中痛苦掙扎。更有甚者,這使一些孩子和家長自己成了學習成績的犧牲品。

案例:李越兒老師在她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秋子是個高二學生,而且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女孩。有一次,在學校組織的文藝演出中,秋子承擔了大部分組織與排練工作。她自編自導,幹得投入而得心應手,在那種場合,展示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自信的秋子。

但在課堂上,她卻自信不起來了。在只看分數不認人的老師眼裏,秋子不是一個好學生。她常常因爲回答不出老師的提問而萬分尷尬,恨不得能鑽進地縫裏藏起來,老師當衆罵她豬腦子、腦積水。她也因此常被喊到老師辦公室訓話,每回出來都眼淚汪汪。

在家裏,秋子的媽媽也像中國大部分家長那樣,節衣縮食,風裏來雨裏去,送女兒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一心要把秋子培養成出類拔萃的人。她不能容忍女兒有一點點惰性、一點點嬌氣、一點點落後,要是女兒有一處做不到便施以嚴厲的懲罰。

由於學習成績上不去,在學校和家裏都得不到肯定和溫暖,她的自信一點一點被擊碎,一到考試就緊張萬分,對分數敏感到了恐怖的程度。每次考完試,她都如坐鍼氈扳着手指算分,晚上經常做噩夢,常常一臉淚水、一身冷汗地從噩夢中驚醒。

到了高二最後一個學期,她有3門功課不及格。她又一次被喊到了老師的辦公室,老師告訴她,總成績排在最後4名的同學,高三要被分流出去,而秋子就剛好排在倒數第4。分流就意味着留級或者被轉到職業高中,作爲一個孩子,怎麼能受得住這樣的打擊呢?結果,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最後的會考她仍有兩門功課不及格。秋子再也忍受不了這樣的打擊,她吃了安眠藥之後又打開煤氣,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令她恐懼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