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家居親子 美容瘦身 服裝搭配 職場 娛樂明星 旅遊
當前位置:雅秀範 > 家居 > 美文閱讀

端午節隨筆15篇

欄目: 美文閱讀 / 發佈於: / 人氣:3.01W

在學習、工作中,許多人都寫過隨筆吧?隨筆的創作非常隨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負擔,不需要華麗的辭藻,沒有嚴密的結構,隨心寫。你知道什麼樣的隨筆纔是被大家所稱讚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節隨筆,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節隨筆15篇

端午節隨筆1

小時候的我,眼裏的美好似乎只有春節,春節時的無憂無慮,春節時的走親訪友,春節時的那一串小鞭炮。端午對於我而言,似乎只是一個舶來詞,因爲我家壓根兒就不把它當一回事,每年它匆匆忙忙地來,悄無聲息地走。隨着年歲的增長,我們變得懷舊,也就開始重拾了散落在身邊的傳統文化,端午就這樣被悄悄地激活了。重視端午,在我的記憶中,也就有了這麼幾回。

端午記憶之一:那套黃黃的虎皮衣

兒子的降生,我們一家人開始忙碌了許多。尤其到了那年的端午節,那時的我似乎還很不懂事,也不知道那些個玩意兒。記得媽媽回了一趟老家,拿回來許多東西,什麼虎皮衣服,什麼虎皮褲子。母親瞧見我疑惑的眼神,連忙走到我身邊說:“這些衣服就是給小孩子穿的',這樣那些蛇蟲八腳不會來咬了。”我半信半疑地看着母親,一會兒給兒子洗澡,一會兒給兒子更衣。說也奇怪,那套虎皮衣褲穿在兒子的身上是那樣合身,那樣帥氣!那年夏天,許是虎皮衣褲的庇護,許是我們的心裏作用,兒子平平安安地度過了第一個炎熱的夏天。從此,端午在我的心中便與黃黃的虎皮衣褲維繫在了一起。

端午記憶之二:那片長長的菖蒲葉

20__年搬了新家,底樓的那戶人家非常重視傳統節日,每逢節日都和他家的祖宗提前見面。我記得那年的端午,他家早早地在大門的門框上方掛上了艾葉和菖蒲。上樓、下樓時分,我總是不自覺地瞄上一眼——哦,端午要來了。也許是耳濡目染的緣故,端午那天上午我趁送兒子笛子班的時間,來到了吉水菜場門口,巧遇了賣菖蒲的老人,於是,那根長長的菖蒲就來到了我家。我央求了老公半天,才同意給我在門框上方訂一個小小的釘子。像得到獎品的孩子似的,我滿心歡喜地拿着菖蒲,小心翼翼地爬上凳子,把它恭恭敬敬地供奉了起來,心裏自然也默默地祈禱:全家老小身體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端午記憶之三:那個暖暖的下午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在我的老家,稍微上點年紀的婦女都會包糉子,我的母親自然也不例外。記得去年這個時候,我們全家都去鄉下。聽說我們回去過端午,前一天晚上,母親就開始準備糉葉、糯米和各種食材。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一片葉子,將這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些糯米,再在中間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把多餘的糉葉包過來,用線把葉子捆好。一來二去,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結實又漂亮,活像一個個胖娃娃在睡覺。不多時,那香噴噴的糉子就出鍋了。不用說,那個暖暖的下午也就在我的心中駐足。

那身“時尚”的虎皮衣褲,那根長長的菖蒲艾草,那個香甜可口的糉子,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共同描摹了一個甜甜的端午記憶。

端午節隨筆2

一如往日

只是沒有往日的疲憊

擁有的只是等待的無奈

默默的我問着自己

究竟是我用錯了心

還是我愛錯了你

沒有人知道

就如沒有人知道天空何時會流淚

鳥兒爲何會悲鳴

涼如水的夜晚

糾纏而又煩亂的思緒

如果你知道

那麼請告訴我究竟是我用錯了心還是愛錯了你?

是誰曾經說過,不會放棄,而如今只留下我一個人.現在的你依舊歡言,我卻站在長長的寂寞的海岸線,從什麼時候,寂寞,眼淚成了我的朋友.我也不知道我到底錯在什麼地方,是命運的不公,還是我們原本就不該彼此相識.今年的端午節到了,一如認識她之前那樣,在相同的地方,什麼都不曾改變什麼.而面目全飛!

過去的依舊會過去,我還是原來的我.如過我還剩下些什麼.剩下的只有那顆疲憊不堪的心靈,還有那孤獨的靈魂!每當清晨起來,眼角還有殘存的淚痕!原來好多的夢是真的,只是我們都清楚,不願觸碰內心的那顆線,許多這樣的日子,重複了又重複.回首當年,展望未來.你覺得我還有未來嗎?未來是什麼樣子的,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端午節的今天,我的手裏緊握的`只是那根回憶的線!是啊,一段感情的結束,是否就意味着一段新的感情的開始呢?誰會告訴我!我明白不是每段感情的開始,就意味着美麗的結局!在乎的人,會傷的比較深,不在乎的會選擇一笑而過,這就是人與人的不同之處.

回首了一段感情,或許本不該繼續的感情,我一如繼往,無法釋懷。

端午節隨筆3

當浸透整個村莊的槐香慢慢地隨風淡去,南來的燕子在淡藍色的空中上下歡快地舞蹈,田地裏的麥苗開始噌噌地向上拔高,端午也就近了。兒時的記憶也隨着滿街飄飛的糉香逐漸舒展開來。

“五月五,是端陽。花花繩。不可少。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這首童謠就是我家鄉端午節的全部寫照。

剛進入五月,母親就會拿出黑、白、紅、綠、藍五種顏色的絲線給我們搓花花繩了。所謂的花花繩,就是把那五色的絲線搓在一起,搓好後,母親便會在我和弟弟的脖子和手腳處一一戴好。戴上花花繩的我會很快跑出去向小夥伴炫耀我的花花繩是多麼的漂亮。小夥伴們大多也都戴着各自的花花繩,都說自己的最漂亮,我們會爲此爭吵不休,直到大人們出來拉着自家的孩子回家,纔會告一段落。直至現在,我也不知道戴花花繩的真正含義,只是聽大人們說過,戴上它,我們就會平平安安,出門還不會碰上蛇。那時候我們小孩子也不管那些,只是覺得好看,而且戴上它,就意味着端午馬上就要到了,我們就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糉子了。

小時候物資匱乏,難得吃上一次糯米制品,因此只能寄希望於這個傳統的節日。還沒到端午,我卻早已掰着小指頭掐算了好幾遍時日,盼望着端午快點到來。

端午的前兩天母親就忙開了,她和村裏的嬸嬸阿姨們要去山上割包糉子的“胡葉 ”(胡葉,山上的一種植物,形狀像小樹,葉子很大,有淡淡的清香,家鄉人常用它包糉子。)回來後,我和弟弟便會幫忙把那一片一片又肥又嫩的大葉子,拿到河裏認認真真地清洗乾淨,再找個乾淨的地方晾乾。糉葉準備好了,母親便會去鎮上的集市,買一些包糉子的原料——白糖、花生米、糯米和粘黍米等待。白白的.糯米和金燦燦的粘黍米口感不同,在採買的時候往往會照顧家裏人的口味,各自都買一些。

端午的前一天,下午放學後,我和弟弟會叫上村裏的小夥伴們一起去山坡上拔艾蒿,聽大人們說艾蒿既能辟邪驅鬼,又是蚊子的剋星,要是在端午節那天門上插上艾蒿,一家人都會平平安安……第二天上學的時候,我們就把拔回來的艾蒿插在門上,還會悄悄地把剩下的艾蒿,插在那些兒孫都在外面的孤身老爺爺或老奶奶的門上。這一天,整個村子都瀰漫着艾草的清香。放學的時候,那些孤身的爺爺奶奶就會笑着問我們:“是哪個乖娃娃給我門上插上艾蒿?”我們一個個都會笑而不答,只是一溜煙便各自無影了。

端午這天,等我們上學後,母親就開始張羅着泡米、泡糉葉、準備開始包糉子。包糉子看似簡單,但真要包起來卻很不容易。母親把所有原料泡好後,在院裏掃出一塊乾淨的地方,放上一個方桌,把盛着原料的幾個盆子放在方桌上。先拿兩三張糉子葉,用手卷成三角形的筒狀,然後用一個勺子往裏面盛上糯米或粘黍米,再往裏面放些花生米、核桃仁、紅棗等,放好後就用糉葉包起來,捏實後用手將多出的糉子葉捲回來,再形成一個三角形,便迅速地用五色線捆實,一個糉子就包好了。糉子好吃但包糉子卻很費時間,等母親把糉子全部包好,一個上午便也過去了。而煮糉子還得再用三、四個小時,我們只得等到下午才能享用。

下午放學回家,老遠便能聞見糉子的香味。母親早就從鍋裏撈出兩隻熟透的糉子,用涼水泡好,剝開放在雪白的盤子裏,放上白糖,等着我們了。我和弟弟忙用筷子夾開糉子,放在嘴裏咀嚼,糯糯的、粘粘的、甜甜的,米香和胡葉的清香直入肺腑腑。母親則在一旁笑看我們的饞相。通常開始下肚的兩個糉子我是不知其味的,真正算得上囫圇吞棗,當肚子逐漸飽脹,這才品味出糉子的香甜可口。舔舔沾滿糖末的嘴角,摸摸圓滾滾的肚皮,本想出去找小夥伴們玩耍,但母親這時卻總是讓我和弟弟給村裏那些沒人包糉子的爺爺和奶奶們去送糉子,本來極不情願,可是當我看到爺爺、奶奶們高興地不停給我們的口袋裏塞糖和瓜子,我們也就樂開了花,等送下一家的時候就更來勁了。

第二天上學,同學們一見面,也不說其他,立刻就問:“你昨晚吃的是尖尖糉還是馬腳糉?”接着大家就開始讚歎自家的糉子是多麼的糯滑香甜,雖然已經開始上課,心思卻還在糉子上。每年那一天的課都上得極爲無趣,但那一天的我們卻是極爲開心。

現在想來,那時的端午也沒什麼好吃的,只有母親包的糉子,但卻能讓我們整整興奮好幾天。那清香的艾葉、神祕的傳說、暖暖的親情,讓我感受到節日的氣氛是如此濃厚。

“糉子買回來了,糉子買回來了。”兒子的歡呼聲打斷了我的思緒。老公和兒子從超市買回了很多糉子,有蜜棗的、豆沙的、紅糖的……可我總是吃不出兒時糉子的那種香甜。我正在思索這糉子裏面到底少了那種味道,這時正好母親打來電話,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裏面少了母親濃濃的愛,於是,我更加思念母親,和她那親手所包的糉子。

端午節隨筆4

當街市上的菖蒲艾葉映入眼簾的時候,我竟然有一種突兀的感覺。自問:該是端午節了?

農曆五月九年級,父親就不停地來電話,詢問上七年級的女兒方語的放假日期,又說些鴨子與糉子的事情。此刻,我心事重重。

妻子卻顯得忙碌,她在爲端午節作準備,說是難得這一天休息,千載難逢。她的心思是,在家裏做些好吃的,好爲一家三口營造出一份節日的氛圍。我看着她無比得興奮,竟然無言。

端午節的頭一天晚上,父親又來電話了,言語失落,“不能來的話,就明天早上來向塘接一下糉子和鴨子——你還沒下班?都聽到汽車嗚嗚的聲響了。”

我急忙回道:“不,明天一大早建珍帶小方語回去吃中午飯。”

而妻子知道我的安排之後像個孩子一般撅着老高的嘴脣,“我的行程要你安排呀?!”

我習慣性無言,沉默。

五月初五的一大早,我依舊心事重重地踏上了上班的路途。可喜的是,在半途中接到了妻的一個電話,她囑咐我剩菜得在鍋裏熱透了再吃。於是,我笑了!

早餐是在班與班的間隙中吃過的,想不到街市上還能買到拌粉。我在車隊裏領了兩個糉子和一瓶純牛奶,琢磨着中午吃。可中午下班時卻被同事羅宏叫進了“紅星餐館”。他正一頭冒着大汗大口大口地吃着豬血粉,然後轉身朝廚房內叫了一句:“老闆,來兩碗炒粉,兩碗。”

“一碗就夠了。”我放下糉子與牛奶,“用菜葉子炒。”

“不,兩碗。”

“我吃不了兩碗。”

“我要吃。”

我張大了嘴巴,“你也真能吃,大過節的吃一碗豬血粉一碗炒粉。”

羅宏只是嘿嘿地笑,“大過節……咱倆過……”

我也跟着笑了。

“也是,你們公交車司機沒有年節,夠辛苦的!”不想老闆娘喟嘆了一句。

整個下午,我都是趴在牀上玩弄着手機。晚上八點多鐘妻子與女兒回來了,也帶來了母親包的'糉子煮的鹹蛋。妻子將東西往餐桌上一擱,“你媽嘴巴上生了一個肉丁,不知道是什麼?”

我緊張了起來,“那帶媽去看看呀。”

“你弟會帶去的。”

於是,我又急忙打電話給小弟迎春。這時,小方語看見地板上有一條小小的毛毛蟲在爬行,尖叫道:“爸爸,有蟲子。”

“你自己處理啊。”我不屑道。

“不,不敢。”小方語兩手一撒。

看着小方語緊張的有些搞怪的表情,我忽然意識到什麼。這個端午節,我與妻子是不是沒有像母親一樣縫製香囊送給她,用於驅蟲避邪。小時候,母親除了包糉子,還發紅色的鴨蛋與五顏六色的香囊給我的。蛋,是用來找對手碰碰樂的。香囊裏包着菖蒲艾葉之類的粉沫,還撒上些雄黃,馥郁純香。

看我,這個端午節過的……

端午節隨筆5

中國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如:元旦節、清明節、母親節、勞動節、端午節、兒童節等其他節日,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端午節,因爲我端午節過得最快樂。

這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聽爸爸說:“戰國時期有個愛國人士,他叫屈原。”屈原是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曾多次勸國君楚懷王聯齊抗秦,但昏庸無能楚懷王聽信小人,以致國破家。屈原聽到自己國家將要滅亡,便抱着石頭自投舊羅自盡。當地百姓聞訊立刻劃船撈救,直行洞庭湖,終不見屈原屍體,老百姓爲了不讓魚兒吃掉屈原的屍體,家家戶戶包糉子,然後把糉子投入舊羅,讓魚兒吃飽,這樣就不能吃到屈原的屍體。端午節就這樣慢慢的傳下來。端午節還要賽龍舟、帶綵帶線和掛香包等形式來紀念屈原。”爸爸說完,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快過來吖,包糉子咯!”媽媽喊道。我們連忙跑出去,我拿了兩片糉葉,學着媽媽那樣包,可包來包去一點都不像媽媽包的那樣,反而把糯米灑了一地。我氣地把糉葉丟在地上。媽媽說道:“做事不能做一半就跑了,要慢慢來,首先要把糉葉繞成一個三角行的.樣貌,然後把糯米放進去。”我按照媽媽說是那樣做,包成第一個糉子我很高興的說我會包糉子了阿,之後連續包了好幾個。這時,媽媽邊說邊包地說:“在我們老家過端午節要插艾葉草、葉菖蒲、賽龍舟、飲雄黃酒等習俗。”包好了糉子,我們就煮起來了。過了半個多鍾糉子也煮熟了,媽媽就拿給我吃,哇!真香,好好吃哦,這是我們包的糉子,不由也不膩。”幾分鐘過去了,一吊糉子被我們吃完了。

哇!這天過得真快,讓我明白了很多知識,也明白了許多間風俗,讓我感到很開心很快樂地過完這個端午節。

端午節隨筆6

歲月裏那不溫不火的過往,最終成了難以忘懷的幸福。

——題記

一場場夏雨過後,農家的稻田裏積滿了水,就坐着看那青綠的稻苗一天天拔節了。

通常,這是,端午的前奏。有一種叫端午李的果子就成熟了。我們村上就有兩棵端午李,還未等到樹葉上的雨水乾透,小孩子們就忍不住要爬上樹摘李子。樹下圍着一圈小饞鬼,盯着那黃澄澄的端午李,花貓似的臉上又多淌了兩道口水。

端午節,是要吃糉子的。起先,媽媽不會包糉子,院子裏的二孃會包。雖然她都會送給我們煮好了的糉子,但我吃不夠。恨不得把糉葉也吞了。又一年,媽媽決心要向二孃學包糉子了。

端午的前幾天,也是剛雨過天晴,媽媽和村子裏的人就提着籃子到山上採糉葉去了,糉葉採回來後媽媽把它們一一洗的發亮。

又一個晚上,二孃就來教媽媽包糉子了,事先淘好的糯米,裏面摻了花生,黃豆。我自己最喜歡吃臘肉的,但家裏沒有肉,媽媽總是很精心地想把生活過得很好。那時我家裏沒有電燈,媽媽和二孃就着一盞煤油燈邊聊天邊包糉子。我和二孃的女兒小芳趁着月光到處亂跑。媽媽就是那天學會的包糉子,以後的幾年,因爲媽媽在,我都能吃上香噴噴的糉子。媽媽的糉子只有兩種:白味的'和摻黃豆花生的。煮熟了的糉子吊在門框上,我總是一會兒有去扯一個,我喜歡白味的,冷的,就着白糖吃,好香。

第二天媽媽會到田地裏割些艾草放在窗上,於是艾香和糉子香飄滿了小屋。

以後我念中學了,第一次離家住校。每到趕集,媽媽就要給我捎一些東西來,什麼李子啊麻花啊。第二年,媽媽出去打工了。端午節,那時學校不放假。下課的時候,我聽見有同學叫我,然後我看見爸爸來了,他訕笑着,遞給我一個袋子就走了。是五個糉子。回家時弟弟告訴我糉子是二孃送的,一共還不到十個呢。爸爸知道我愛吃,就送來了。

又一年端午節,我以爲我吃不到糉子了。因爲爸爸媽媽都已不在家了。中午的時候,那個少年送我一個大糉子。可惜沒煮熟,我仍吞完了。很高興。

這是我印象最深的端午了,以後都只是一個人在外過,由於工作忙,也沒來得及買糉子。只是會打電話給爸爸媽媽,聽聽他們的聲音。

夜晚,我希望能夢到他們。媽媽在燈下埋頭轉動糉葉,放糯米,裹糉葉,捆紮,然後一個一頭尖一頭圓的糉子乖乖地做好了。你不知道這個畫面有多美。

你不知道,那個時候啊,我有多喜歡過端午,多喜歡和媽媽在一起!那樣的時光,能否再多一些呢?

端午節隨筆7

節日,就是辛勤的勞苦大衆,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平淡無奇的歲月中,爲了打破這份寧靜,辛勤勞動的人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出來的、歡樂氣氛的日子。這樣使得,勞苦大衆在平靜地生活中,讓人們有所期待、有所期盼。在漫漫長河中,有了慶祝、歡慶,生活才過得有滋有味,才過得有人情味、有人性。這也許就是傳統節日在千百年來,傳承至今的理由吧。

就拿端午節來說,就是沒有屈原,窮苦的人們也會在五月編造出節日來。我的家鄉的端午節就沒有紀念屈原之說,而是一段神話故事。這個故事祖祖輩輩傳承下來,這幾年卻讓屈原佔據了。話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惡神,仇視人間,他要毀滅人類。這位惡神派下來一位善良之神,讓他執行這項任務。可這位善良之神,動了惻隱之心。下凡後對人類說,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位惡神要觀看人間,你們到這一天的時候,家家戶戶,房門插樹枝,窗口掛野草。到這一天惡神一看,呀!世間人類真死絕了,你看,房門口都長出樹枝了,窗戶上都長野草了。就這樣又過了好多年,惡神知道了內情,殺死了善良之神,還爲人間降下了災難。從此以後,人們爲了紀念善良之神,在每年的端午節這一天,每家每戶,門口插柳樹枝,是爲了挽留善良之神,窗口掛艾草,是爲了表達對這位善良之神的愛戴。

至於五彩繩,在我老家叫百索兒。這個傳統是怎麼來的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小時候,只要是過端午節,早上起牀,媽媽就爲我們弟兄幾個帶上百索兒。在老家也有人說是爲了讓孩子長命百歲;也有人說是,五月裏蛇出現了,孩子帶上百索兒,蛇不咬。不管怎麼說都是爲了祈求孩子身體健康,命運順利。

對於吃糉子,在我老家根本就沒有這種習慣。我小時候也沒有聽說過,端午節還要吃糉子。端午節吃糉子還是在上學以後,課本里學到的,那時候也就知道了屈原,知道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我們北方是以麪食爲主,在端午節那天,家裏人會用面炸麻花,或者炸油餅,這也是我小時候最愛吃的。小時候盼望過節,過節了就有好吃的。在小孩子眼裏,過節是最好的日子。

在我外婆家五月,杏子就熟了,端午節可以提前吃到杏子。我外婆家以前有一顆好大的杏子樹,每年端午節時,我舅舅就拿好多杏子,還有麻花,油餅到我家來。這也是天打不動的規矩,自從我媽到我家,就有了這一規矩。有一年,端午節那一天我舅舅收麥子忘了給我家拿杏子,還讓我媽質問了好長時間。尤其端午節吃杏兒,這在我兒時是最驕傲的,因爲我外婆家的杏子比我家鄉要早熟幾天。端午節,下午上學,我拿着杏子、油餅、麻花,帶着媽媽親手擰在一起的百索兒,信心滿滿,就喜歡擺着課桌上顯擺。同學們看着杏子,饞的口水直流。那時候就喜歡同學們伸出小手,哀求着在我跟前要杏:“給一個嗎!掰半個也行嗎?我們倆是好朋友……等等”當我掰半個杏仁給同學,看着同學們吃,我特有滿足感。因爲外婆家的杏子,個大,不酸。我外婆家的杏核還是甜的,在我國小二年級那年,倆同學爲了我吃剩下的杏核,還打了起來最後鬧到班主任那裏。

七年級那年,我吃上了糉子。雖然在國小就知道,糉子也是端午節的美食,可家裏窮,父母沒有買過。當時的糉子也是外地運過來的,老貴了,一個五塊。那年我小姨,從外地打工回來,剛好是端午節,就往我家拿了幾個糉子。人家是沾蜂蜜吃的,我又不知道,拿出一個撥開就吃。嚐了一口,新鮮感就沒了,一點都不好吃,就像玉米糊糊,沒放鹽。咬了幾口就扔掉了,沒想到我哥回家,小姨拿出了蜂蜜。人家咬一口沾點蜂蜜,甜甜的。我是饞饞的,真沒勁。哎!豬八戒吃人生果——不知其味。我是沒嚐出味道,一個糉子糟蹋了。當時就埋怨小姨,爲什麼不多拿幾個,一人一個,真沒意思,心裏有一種失落感。心裏從沒有想過,那時候誰家裏都沒錢,吃糉子也是奢侈品。在當今社會,糉子多了,卻沒人喜歡吃了。端午節象徵性的吃個糉子,只是爲了過節。今年端午節回家,拿了幾個糉子,我女兒一個咬一點,說不好吃,就讓我家豬,過了端午節了。

不過我女兒對百索兒,還是很喜歡的。五月初四那天晚上,就讓我媳婦給他綁在手腕上。最後是脖子上、手腕上、腳腕上都是百索兒。還記得我小時候也喜歡百索兒,端午節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找我媽鞋百索兒,有時候我媽忙,頭天晚上沒來得及擰,就催着讓她擰。端午節那天,綁不好百索兒是不會去上學的。端午節過後,還一直帶着,一直到農曆六七月,百索兒顏色褪完,再加上愛玩,不講究衛生,百索線讓污垢侵染地,都看不出是什麼顏色了,才取掉。有時候還不死心,自己找來各色絲線,自己擰一根,再綁在手腕上。也許是想着端午節越長越好。在孩童時代節日是越多越好,越長越好,而對於有負擔的大人,還是要以過日子爲重。

對於百索兒來說,大人們是不會綁在手腕上的。我不綁百索還是九年級那年,主要是男兒身,不好意思。但端午節,砍柳枝,割艾草,還是自己的強項。自從上了國中,每年端午節都會隨着父親到山上找艾草。很早就起牀,趕天不亮要把割地艾草掛在窗口,大人們說這樣吉利。我對吉利倒沒有感覺,主要是爲了新鮮、刺激、好玩。就拿我爸常說的一句話,“年輕娃,耍性子。”在那時候,天不亮揹着一揹簍艾草,走在大街上覺得特別有面子,誰要就趕緊拿點,臉上永遠帶着燦爛地笑容。人總是要長大,對好多事也有淡化之時。上高中以後就再也沒有上山割過艾草。還記得我媳婦懷孕那一年端午節,我剛好在家,我爸讓我上山去割艾草,我還對我爸犟嘴,今天滿大街都是買的,跑那麼遠幹嘛?我還心裏嘀咕,都好幾年沒上山割艾草了,我爸今年怎麼這麼大興致?最後我爸一人上山割了艾草。後來才知道,在老家,女人坐完月子,要把五月端午節那天割的`艾草和柳樹枝,放大鍋裏煮水,來爲出月子的女人洗身子。傳說這種水洗身,對女人身體好。我爸割艾草是爲了我媳婦,當兒子的卻不知道,自己真是個糊塗蛋。

隨着社會發展,文化大融合,家鄉關於端午節的傳說已無人說起,而關於糉子,屈原、女兒節的說法,卻佔據了家鄉的傳說。對於社會低層的勞苦大衆,怎樣的傳說都不重要,重要的在於一家人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幸福美滿的生活。

我總認爲,只有節日,才能清晰地記錄着勞動人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內容;只有一次次的紀念才能讓中原文化淵源流傳;祖祖輩輩記住正能量的東西,社會才能發展。如果現在我女兒問我端午節是怎麼來的,我會對她說:“因爲有一位愛國詩人,在端午節這一天跳江了,所以每年我們都來紀念他。”而不會說,神、鬼之詞。

端午節隨筆8

當艾草長滿田野山村,大街小巷飄着艾草幽香的時候,又一個糉香飄溢的端午節如期而至。於是,那個悲壯的傳說、飛渡的龍舟、甜美的糉子融入心田。在幸福年代秉承中國傳統文化,不免回望先人,遙寄哀思。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又稱端五節、端陽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蒲節、龍舟節、解糉節、糉子節、詩人節等等名稱,本來是夏季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終因歷史或傳說的某種事件,使之成爲紀念的節日。20xx年5月20日,端午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xx年開始,端午節被正式列入爲國家法定節日,規定端午節,放假一天(農曆端午當日)。20xx年9月30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時審議並批准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它成爲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由此,端午節不僅僅是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的節日,給我們的感覺,更是一個舉國歡騰,普天同慶的喜慶日子。

屈原,中國著名的愛國詩人。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如此悲壯的偉人,如此悲壯的事蹟。時過境遷數千年後的今天,漸漸地被淡化,我們所看到的只是糉子,只是龍舟,只是被國家確立的法定節日。沒有多少人會記得幾千年前的今天,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心如刀割,絕望地投江自盡。

社會時尚有一種魔力,它把很多事件、存在的生命力都用“流行”這個特殊的'度量衡來衡量。都是寄託情思、拉動消費的重要資源,不管是西洋的情人節、聖誕節,還是我們傳統的春節、中秋節,只要能流行開來,能成爲時尚的,就是好節。端午節漸漸地變了味,糉子充滿了時尚的味道,原先的原滋原味的糉子擺不上市面,而是各大商場打出的各樣格式的糉子品牌在吸引着客戶的眼球。此時,有誰會想到屈原?又有誰會真正瞭解端午節的文化內涵?端午節變成商家獲取利益的平臺,處處充滿了微笑的陷阱。這就是當今社會的現實。

當我們“過節思源”之後,不由覺得端午的意義,不僅“使傳統文化得到一個載體,使公民對傳統文化的享有權利處於行使和享受的狀態”;能以“吃糉子和賽龍舟的習俗,增進社交、增進社會團結的機會”;也不僅“端午插蒲艾,既驅趕蚊蟲又美化環境”,還應該能以端午節,來感懷和繼承屈原那種憂國憂民、心懷祖國、感念黎民的精神。雖然隨着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使我們的傳統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但是,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的魂寶,是廣大人民羣衆智慧的結晶。因此,我們要從積極意義上挖掘中華民族文化底蘊,努力傳承和創造出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化和藝術,讓中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絢麗多姿。端午節如此,其他節日也是如此。

端午節隨筆9

中國有很多獨特的節日:傣族的潑水節、春節、清明節、重陽節等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就要數農曆5月5日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據說是爲了紀念中國偉大的詩人屈原而有的。不願看見國家滅亡的屈原投江而死,人們將食物投入江中祭奠屈原。爲了不讓魚蝦吃掉食物,人們便將食物用糉葉包裹,在5月5日划着龍舟將糉子投入江中。慢慢的便演變成了賽龍舟,吃糉子。

賽龍舟是我喜歡端午節一個重要原因。看龍舟的河邊裏三層外三層的圍了許多人。我不慌不忙的從口袋裏拿出看比賽的祕密武器——高倍望遠鏡。看!幾十只龍舟如掙脫了鏈鎖的獵犬,向他們的獵物——終點飛奔而去。一隻紅色的龍舟脫穎而出,把其他龍舟落在後面。突然!一隻藍色的龍舟奮力直追,一下子超過了紅色的龍舟,紅色的龍舟不肯善罷甘休,兩條龍舟龍爭虎鬥,把其他龍舟遠遠的甩在了後面,其他龍舟望塵莫及。

我調節瞭望遠鏡的倍數,只見兩條龍舟上的隊員個個汗流浹背,但他們還是隨着鼓點的節奏奮力的.向前滑,河水和汗水混合起來滾了下去。每個船上唯一的打鼓人爲了激勵隊員,也用盡九牛二虎之力打鼓,而且每打一下就大聲的喊一下,喊聲振奮人心,隊員劃得更起勁了。看着如此振奮人心的畫面,觀衆沸騰了,歡呼聲,叫喊聲震耳欲聾。我也心裏想:這比過山車更加刺激。最終,紅色龍舟以大約1米的優勢贏得了這場比賽,我不經心想:藍色的龍舟輸得太可惜了!

端午節,還要吃糉子,吃鴨蛋雞蛋鴿子蛋。早上吃,中午吃,晚上也得吃。端午節這一天,全家除了很小的孩子,都要吃糉子。蛋可以不吃,但糉子必須吃。還可以叫外婆或奶奶,給你掛一個蛋囊,裏面裝個雞蛋,餓了就拿出來吃一下。

這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隨筆10

這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這“端午節”有個來歷,傳說從前有一個叫屈原的偉大愛國詩人,因爲反對妥協,主張聯齊抗秦,受到楚國權臣的打擊和陷害,先後遭到杯王和頃襄王的貶謫和放逐。屈原離開郢都以後,沿長江東下,踽踽獨行,色彩憔悴,披着長髮,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

他不明白爲什麼世界會是這樣黑白混淆,忠奸顛倒,美醜不分。他禁不住內心的憤怒,一面大聲呵斥吟誦,一面提起筆來,洋洋灑灑在石壁上寫下一篇奇絕千古的`《天問》。他深知自已無法同現實調和,最後自投於汩羅江,結束了他悲壯的一生。

當地老百性都十分尊敬和愛戴屈原,生怕他的屍體被魚吃掉,就投下一種用棕葉包米的東西—糉子餵魚,好讓魚不去吃屈原。以後,每年都以此方法來紀念屈原。

這天正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我一大早就聞到濃濃的糉子清香,於是趕緊洗瀨,急不可待地坐到餐牀邊津津有味地吃起了糉子。我想:爲什麼象屈原這樣的忠臣要被放逐,還要遭到壞人的打擊和陷害,那些奸臣爲什麼不會思考國家會不會被人家吞併掉,總有一天,國家肯定要栽在他們的手裏,還有那個笨大王,怎樣也不明白屈原是個忠臣呢,真是笨。雖然心中替屈原打不平,但一點不影響我吃糉子的好胃口。

我以後要學習屈原,必須要做一個能爲祖國做貢獻的人。

端午節隨筆11

又到端午節了,並且放假三天,端午節的祝福語不能說成“端午節快樂”,而要說成“端午節安康”!作爲三十好幾的人來講,一點節日的味兒都沒了。再也找不到小時候吃糉子的香甜味,只因我已長大。

去年端午節,家裏忙着給婆婆瞧病,糉子是大舅家給的,全家人心情指數都低。今年,婆婆和大姐包了好多糉子,至於我嘛包糉子的手藝不怎麼樣她們也就不讓我插手了。我在旁邊看着她們包着不同的形狀,婆婆喜歡包三角形,她說包了五六十年了。大姐包的形狀可多了,三角、四角、六角、大的、小的、方的,她喜歡創新,平時同事家包糉子總叫上她幫忙包幾個。糉子放在草鍋裏煮味道比高壓鍋煮的香,她們分兩個鍋煮,高壓鍋和草鍋。糉子熟了,我是不勞而獲了,有些不好意思,哎!等等吧,有一天婆婆老了,我再包給她吃吧。

總感覺時間過得很快,容不得你停下腳步思索着。天亮了,一家人去地裏種花生。昨天的.雨是及時雨,地裏的泥土正好種花生。挖空的挖空,丟種子的丟種子,一早晨的氣溫涼爽適合種地。孩子總是搗亂的,小男孩滿地跑,花生溝被他踩塌了,大人們一直斥責着,他嗎樂呵呵當做沒事。小外甥與女兒同歲幹起活來有樣子,可是也只是興趣一會兒過後就煩了開始胡亂弄了。幹活總是勞累的,腰痠背痛,汗流浹背。要不家長們總會拿這句話來嚇唬孩子“上不好學就回家種地,天天曬太陽!”花生種下了,很開就會發芽長葉,同時雜草也會長起來,我拔草的日子也快了,暑假裏等着地裏拔草吧。種完花生,大家拖着勞累的身體回家了,一看地裏種花生的人還一大片呢,種莊稼是農民的命根子。

QQ的郵箱裏有祝福的賀卡了,我在上週六事先發送了定時端午節賀卡,時間是20日早上6:10,我猜此時大家也該起牀了,因爲今天是端午節呀!過節了!收到的同事朋友也將祝福送給了我“幸福安康”!

雖然是節日,可是該乾的家務依然就緒,拖地、洗衣服、整理一下。每當打掃時就想打孩子,孩子不聽話搞得很亂。人就是很矛盾,孩子小時候不聽話盼着他們長大家裏能整齊乾淨,當孩子們都長大成家立業了,家裏倒也清淨了,可是心情卻又不一樣了,總盼望着孩子們能常常回家看看嘮嘮,哪怕是把家裏弄髒弄亂了也是樂呵呵的。只要孩子們能回來就很高興!牢騷發完,活也幹完。帶着孩子去村裏超市、學習用品店轉了一圈,作爲送給孩子的節日禮物。

這個端午節知道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情,一是當天不能祝福“節日快樂”,二是“端午節是九毒日之首”,看來許多的節日都是有淵源的。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端午節!

端午節隨筆12

端午節到了。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爲什麼要吃糉子呢?傳說是爲了紀念屈原, 屈原投江自盡後,人們爲了使江魚不要吃了屈原的身體,特包了糉子投入江中餵魚.後演變爲吃糉子了.

這天早上,媽媽要煮美味的.糉子。只見媽媽往鍋裏放了水,把鍋放到煤氣竈上,把糉子放到了鍋裏,點上了火。過了不久,一股香味從鍋裏飄了出來,美味的糉子出鍋了。糉子有點像三角形,難怪它們有“角黍”之稱呢。我小心翼翼地解開了綁着糉子的線,把糉葉一層一層地拆開,終於可以吃了。糉子有一層糯米,吃到裏面就是餡了。糉子餡也多種多樣,有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豐富多彩。我吃到的是肉餡。肉配合糯米,真是又香又美味。我吃了一個,還是回味無窮,於是我又吃了一個。雖然我沒體驗到包糉子的樂趣,但是我嚐到了糉子的美味。

端午節還要賽龍舟,傳說在兩千多年前,屈原不得而自溺於汨羅江。傳說鄉民怕屈原的遺體被魚啄食,就在水上不斷敲鑼擊鼓嚇走魚羣。我曾經看過賽龍舟,那場面很壯觀。有一些人負責敲鑼打鼓,有一些人負責划龍舟,其中有一個人在船尾劃。所有龍舟都拼命向終點衝去。

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隨筆13

端陽節遐想

五月的風

拂過來這樣的一個日子

兩千多年以來的延續

傳誦着

一個偉大的名字

一篇經世的絕唱

一個佇立在江邊的'身影

一個問天的頭顱

投進悲憤的汨羅江中的剎那

一瞬間

屈原

走向了永恆

人人吃糉子

家家掛菖蒲

歲歲划龍舟

無一不是在懷念你

憂國憂民而冤死的詩人

汨羅江水千百年來靜靜的

靜靜的流淌

一路飛淚

一路哀傷

憑弔你不死的英靈

年年端陽

又到端陽

幾千年變換沉浮的歷史

改變不了幾千年依然的存在

因爲它鏤刻在炎黃子孫的心裏

端午節隨筆14

  又近五月端午,聞着大街上糉子散發出的香甜味道,我不由地想起了奶奶,想起了有奶奶陪伴的端午節。對於一直生活在北方的奶奶來說,端午節有三件事必不可少:第一是給孩子們搓五色線,第二是抹雄黃酒,第三才是包我們愛吃的糉子。  奶奶說,五色線又叫“長命縷”,在端午當日給孩子們戴上能辟邪、防止五毒近身。不過,我們哪懂這些,只是看五色線花花綠綠,很漂亮。絲線一般由五種顏色組成,不過大部分時候受條件限制,能找到幾種顏色的絲線就用幾種。把不同顏色的.絲線整理好後,奶奶用牙齒咬住絲線的一頭,另一頭用雙手拉緊開始向同一個方向擰。等奶奶把絲線擰成一股時,我們早已伸出自己的手臂,迫不及待地等奶奶給我們戴上。頸間、手腕和腳腕,一戴上五色線,我們立刻感受到了節日的氣氛,也感覺比平日漂亮了不少。  接下來就開始抹雄黃酒了。雄黃酒是奶奶提前泡好的,在自釀的黃酒中加入一些雄黃,泡一段時間後,黃酒裏就有一種濃濃的雄黃味了。其實,我們是不太樂意抹雄黃酒的。一是因爲味道太重,有時刺激得眼睛都睜不開;二是因爲抹在身上會留下黃色的印記,不太美觀。但奶奶說了,雄黃酒必須抹,“抹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於是,我們只好乖乖地排成一排,任奶奶用棉球蘸着雄黃酒,在我們的額頭、耳孔、鼻孔、腋下和手心、腳心都塗抹一遍。雖然味道不太好聞,但塗抹過後,頓覺一陣涼爽,我們便也開心起來。  包糉子是奶奶最擅長的手藝,也是我們最期盼的事情。用來包糉子的糉葉是春筍生長時脫落的葉子,這種葉子寬大柔軟,而且有一種特別的清香。奶奶先把糉葉的一端捲成一個圓錐形,然後把泡好的糯米填進去,卷好後用棉線捆成菱形。在煮糉子的時候,奶奶會給我們講端午節的來歷,講屈原的故事,常常讓我們聽得入了神。直到聞到糉子濃濃的香甜味兒,我們纔回過神來,急切地想要一飽口福。  如今,已經爲人妻爲人母的我早已不再戴五色線,不再抹雄黃酒,對糉子也沒有了幼時的期盼。但每到五月端午,看到這些東西,我就會不可抑制地想起奶奶,奶奶的一顰一笑似乎仍在我眼前。原來,在每一種物品背後,都有一份思念,一份牽掛,一份濃得化不開的情感。

端午節隨筆15

等車間,閒於無事。徘徊在車站不遠處,呆望來來往往人羣。

真得像朱自清說的那樣匆匆。

見到糉子飄香的小攤,才記起已近端午了,屈原的忠貞、憂傷、憤恨又在心中起了動盪。

在那江水的深處,詩人一身布衣,懷抱詩篇,長髮和水草纏絡,一束憂傷的火焰在明亮的'眼睛裏憤怒地燃燒。屈原啊!秦軍的鐵騎,早已踏碎你心中的祖國,你滿腔的愁緒,將如何流去?你,只有縱身一躍,讓滾滾的波濤載着你的魂魄,你的熱血和冰冷的江水永不停止地翻騰。

可小小的汨羅江又怎能容得下你的憤怒?

江水平靜了,也許你累了,我卻仍然聽見你的喘息。你低聲的喃語,是水草勒着你的脖子,還是魚兒調皮了?你爲何又不願回來?大規模的打撈卻也不能撈起你的 骨顏,只能讓你葬於汨羅江內。

是你不想,不敢知道這變成了一個怎樣的世界嗎?

Tags:端午節 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