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家居親子 美容瘦身 服裝搭配 職場 娛樂明星 旅遊
當前位置:雅秀範 > 家居 > 生活常識

正確理解家庭教育,才能幫助孩子成爲更優秀的人

欄目: 生活常識 / 發佈於: / 人氣:1.78W

正確理解家庭教育,才能幫助孩子成爲更優秀的人,想要讓孩子優秀,首先父母要做好自己,樹立好的家風,下面看看如何幫助孩子成爲更優秀的人?

正確理解家庭教育,才能幫助孩子成爲更優秀的人

正確理解家庭教育,纔會重視家風

理解了家庭教育,自然會重視家風

如何才能喚起家庭重視家風?這需要父母首先理解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

成爲父母,對於任何一對年輕人來說,都是一種巨大的挑戰。這就好像是我們本來一步一步地好好走着路,突然面前出現了幾十階的臺階需要跳上去一般。如果準備充分,這次“跳躍”可能會比較順利,但如果都沒有意識到“臺階”有這麼高的話,真可能會摔得鼻青臉腫。

因此,提及家庭教育,周永琴老師首先希望父母知道什麼是家庭教育,而且知道這種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本質不同。她認爲,家庭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教孩子如何生活,是培養一個有良好品行的孩子;而學校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讓孩子擁有知識。因此,家庭教育有其獨特的意義,方法也不同。這兩種教育雖然會有交融之處,但側重點肯定不同。如果將二者混爲一談,或相互顛倒,就會事倍功半,大大降低教育的效率。

但不幸的是,現在太多父母以爲的家庭教育,就是讓孩子學到更多知識,是配合學校把孩子的成績提高。這些父母就是還沒有做好準備的父母,可能會在家庭教育這個“高臺階”面前受挫。

周永琴老師提到,在理解和明確了家庭教育的目標之後,父母纔會意識到家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因爲想要達到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讓孩子有良好品行,有幸福的生活,就和一個家庭從小給孩子立什麼樣規矩有關。而家規,就是家風形成的基礎。

家風,行爲舉止中見“真顏”

家風是一個家族的精神風貌,但是卻呈現在日常生活的中一舉一動中。

家風是門風,是一個家庭的臉面。你給別人看到的自己是什麼樣子,就代表你的家是什麼樣子。家風很有辨識度,是家族的精神容貌。雖然每個家庭成員的個性不同、職業不同,甚至之間也有矛盾和爭吵,但是一但走出家門,讓人看到和感覺到的家風就是有非常一致的。

周永琴老師說,這貌似很神奇,但說透了其實也簡單:就是因爲家庭成員在家風薰陶中,做人、做事的規則、規矩是一樣的。這些規矩都表現在一個人最日常的、最不經意的行爲舉止中。

中國人講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家規就是家風形成的必然條件,它的合理性和所達到的高度,有助於一個家族最終形成自己的精神容貌。當家規行之於書面的時候就形成家訓。周永琴老師說,在大多數普通人家裏,都有規矩,但還沒有形成家訓。

比如很多老北京人家就有很多規矩:吃飯的時候大人沒上桌,小孩不能動筷子;吃飯時不能吧唧嘴;吃飯飯後筷子要擺好不能隨便丟等。如果孩子在家庭中一向遵守這樣的規矩,就會形成習慣,在外時也不會輕易改變。不說謊、不罵人、勤儉節約、尊老愛幼、不好逸惡勞……都是家規。

周永琴老師也提到,很多傳統的家規或家訓,也許從今天時代發展的角度看已不再適用,比如二十四中的某些愚孝,那麼完全可以去除或改善。但她認爲,家庭中絕對不能沒有規矩,孩子必須在一定的規矩中長大。自由和規矩,在任何時候都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依存。家庭有規矩,也就形成了初步的家風,孩子也就“有矩”可依。

家風傳承和家庭教育的真諦

讓孩子守規矩,自己先得遵守。想讓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自己先成爲那樣的人!

家規是由長輩制定,長輩必須自己嚴格遵守纔有效,才能形成一代又一代人傳承的家風。而同樣,當父母對孩子期待甚高,希望孩子成爲這樣或那樣的人時,能否自省自己是不是那樣的人?反過來說就是,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很容易有樣學樣。這就是家庭教育的真諦。周老師自己的育兒故事,對此是最好的詮釋。

周永琴老師家的孩子江舟就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學習成績優異,從北京市最牛氣的重點中學重點班,到考入北京大學當年最牛專業,從沒上過任何課外輔導班。男孩子小時候都淘氣,但江舟當時最受不了的淘氣後的懲罰就是不讓上學、不讓寫作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40週年大慶,江舟是國慶晚會上站在軍樂團和合唱團之前領唱國歌的那個孩子,但第二天,他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似的,依然和往常一樣挨家挨戶給樓裏的訂戶送報紙。他是被徐惟誠部長撰文在《北京日報》上稱讚過的那個“通情達理”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是如何培養出來的?他的媽媽——周永琴老師的答案一向非常簡單:我們就是這樣的人。我們怎麼做,孩子就是怎麼學。

周老師說她和愛人回家之後,除了做家務就是看書、繼續工作,這些都被孩子看在眼裏,所以孩子的學習態度和勤奮程度無需多說,都是自覺形成。她和愛人因爲特殊的工作性質,遇到的“大人物”很多,但他們從來都是以正常的工作心態處理,並不覺得自己有多麼特殊、多麼了不起,所以兒子自然從小到大自然也是寵辱不驚。全家人都熱心、善良、樂於助人,也成爲一種家風,讓江舟小時候就是遠近聞名的“小雷鋒”,至今也是位古道熱腸、社會責任感極強的理想主義者。

良好家風,更需要良好社會氛圍的滋養

家庭教育面臨困境時,父母也有很多無奈,也不是該承擔全部責任的人。社會有責任給家庭教育有力的支持和幫助。

周永琴老師作爲社科院的學者,對於家庭和社會之間關係的思考甚爲透徹和深刻。

她提出,在過去的時代中,家風也好,家庭教育也好,是家庭和父母可以掌控度更高的。父母可以選擇讓孩子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以及在什麼年齡段做什麼事。但是在這個信息過於發達的時代,孩子收到的信息不再是由家庭、父母精心篩選之後給他們的,而是從任何地方都能獲得。大量的信息,有很多並不適合尚未有辨別能力的孩子,也使家庭教育面臨很大的困境。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年孟母三遷,可以躲開不好的鄰居。但是現在,哪個“孟母”,能輕易躲開真人秀、王者榮耀和朋友圈呢?所以,周永琴老師認爲,現在的家風傳承和家庭教育,不僅需要父母比當時孟母還要努力,更需要整個社會風尚的改觀和提升。

家庭和社會,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相互推動向前發展的。作爲社會細胞的家庭,如果家庭教育成功,可以讓社會變得更好;但如果社會氛圍能高尚和諧,家庭教育和家風的建設、傳承自然也會得到更多滋養與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