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家居親子 美容瘦身 服裝搭配 職場 娛樂明星 旅遊
當前位置:雅秀範 > 旅遊 > 社會熱點

唐朝宰相魏徵簡介:一代名相直言不諱連李世民都敬畏

欄目: 社會熱點 / 發佈於: / 人氣:1.95W

唐朝宰相魏徵簡介:一代名相直言不諱連李世民都敬畏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漢族,隋唐時期鉅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諡文貞,爲凌煙閣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論大都收錄《魏鄭公諫錄》和《貞觀政要》兩本書裏。

唐朝宰相魏徵簡介:一代名相直言不諱連李世民都敬畏

魏徵生平

魏徵早年值隋末戰亂,曾投瓦崗起義軍。後入唐太子李建成掌管圖籍的太子洗馬官。太宗即位後,先充諫議大夫,繼任中央行政長官之一的侍中。貞觀十七年病卒於任。魏徵以性格剛直、才識超卓、敢於犯顏直諫著稱。作爲太宗的重要輔佐,他曾懇切要求太宗使他充當對治理國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爲對皇帝一人盡職的“忠臣”。每進切諫,雖幾次極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動搖,使太宗也爲之折服。爲了維護和鞏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統治,曾先後陳諫200多事,勸戒太宗以歷史的教訓爲鑑,勵精圖治,任賢納諫,本着清靜無爲、“仁義”行事,無不受到採納。貞觀十三年(639)所上《十漸不克終疏》,在當時和後世都有重要影響。

極言直諫

魏徵備經喪亂,仕途坎坷,閱歷豐富,因而也造就了他的經國治世之才,他對社會問題有着敏銳的洞察力,而且爲人耿直不阿,遇事無所屈撓,深爲精勤於治的唐太宗所器重。太宗屢次引魏徵進入臥室,“訪以得失”,魏徵也“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對於朝政得失,頻頻上諫。唐太宗曾褒獎他說:“卿所陳諫,前後二百餘事,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不久,遷任尚書左丞。貞觀三年(629年)即以祕書監參知國政,進封鄭國公。魏徵的直言極諫是著名的,當時以“識鑑精通”而聞名的宰相王珪曾高度評價他說:“每以諫諍爲心,恥君不及堯、舜,臣不如魏徵。”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向太宗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太宗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

唐朝宰相魏徵簡介:一代名相直言不諱連李世民都敬畏 第2張

魏徵的諫諍涉及面很廣,朝廷軍國大事的失誤自然是他上諫的主要內容。爲了醫治隋末戰亂的創傷,他規諫太宗要與民休養生息,一改隋煬帝奢靡之風,反對營造宮室臺榭和對外窮兵黷武;爲了社會的安定,他規諫太宗要廢除隋的嚴刑峻法,代之以寬平的刑律;爲了政治清明,他規諫太宗用人要“才行俱兼”,對官吏中的貪贓枉法之徒要嚴懲不貸。在刑賞問題上,他認爲刑賞之本在於勸善懲惡,在王法面前,“貴賤親疏”一律對待;在君主的思想作風上,他規諫太宗要兼聽廣納,認爲“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以防止貴臣壅蔽,下情不得上達。他規諫太宗要以“亡隋爲戒”,接受歷史教訓,居安思危,力戒驕奢淫逸。對這些有關國家治亂、社稷存亡的大問題,魏徵在上諫時一向是堅持原則,據理力爭,對唐太宗的失誤批評也是尖銳的。

他提倡上書言辭激切,無所顧忌。貞觀八年(634),陝縣丞皇甫德參上書說:“修洛陽宮,勞人;收地租,厚斂。”太宗看後大怒,要給他定以訕謗之罪。魏徵馬上勸諫說,昔日賈誼給漢文帝上疏說:“可爲痛哭者三,可爲太息者五。”自古上書,都是言辭激切,不這樣就不能引起皇帝的警覺,激切並不是訕謗。太宗聽後有所悔悟說:“朕初責此人,若責之,則誰敢言之。”魏徵對唐太宗常常是面折廷諍,有時弄得他面紅耳赤,甚至下不了臺。一次罷朝後,太宗曾餘怒未息地說:“會須殺此田舍翁。”又說魏徵“每廷辱我”。不難看出,魏徵的犯顏直諫,往往是一針見血,甚至到了太宗難以忍受的程度。

除了軍國大事外,魏徵對太宗其他一些不合義理的做法也提出善意的批評。貞觀六年(632)八月,長樂公主下嫁,太宗以公主是長孫皇后所生,敕令資妝要倍於永嘉長公主。魏徵上諫,以爲長公主尊於公主,公主之禮不應超過長公主。長孫皇后聽到此事後,十分欽佩魏徵的剛直敢諫,頗有感觸地對太宗說:“嘗聞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聞其諫,實乃能以義制主之情,可謂正直社稷之臣矣。妾與陛下結髮爲夫婦,曲蒙禮待,情義深重,每言必候顏色,尚不敢輕犯威嚴,況在臣下,情疏禮隔,故韓非爲之《說難》,東方稱其不易,良有以也。”之後,便親自去魏徵家,賜帛五百匹。魏徵的直言極諫,甚至說出了連長孫皇后也不敢輕易說出的話。

儘管太宗對魏徵的尖銳批評一時難以接受,但他畢竟認識到魏徵是忠心奉國,有利於國家長治久安,對他的犯顏直諫曾感嘆說:“人言魏徵舉動疏慢,我但覺嫵媚,適爲此耳。”當然,唐太宗的開明政治是魏徵屢次極言直諫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回答說:“陛下導之使言,臣所以敢諫,若陛下不受臣諫,豈敢數犯龍鱗?”這一番話也並不只是謙遜之辭。

魏徵對朝政失誤的批評,對貞觀政治糾謬補缺,多所裨益。太宗已感到自己不可一日離開他。太宗曾把魏徵比作良匠,自己比作金子,金子原在礦石裏,它之所以稱貴,是由“良冶鍛而爲器,便爲人所寶”。史家高度評價魏徵說:“臣嘗閱《魏公故事》,與文皇討論政術,往復應對,凡數十萬言。其匡過弼違,能近取譬,博約連類,皆前代諍臣之不至者。”

唐朝宰相魏徵簡介:一代名相直言不諱連李世民都敬畏 第3張

唐朝名相魏徵是個怎樣的人?李世民爲什麼那麼敬畏他?

魏徵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之一。魏徵的樣貌雖不超過一般人,卻有膽識謀略,善於讓皇帝回心轉意。總是觸犯龍顏當面直言規勸;有時皇上非常生氣,魏徵卻面不改色、若無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發威了。

魏徵曾告假回家上墳,回來後對皇上說:“聽別人說,皇上打算去南山遊玩,一切已經安排妥當、整裝待發。但現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麼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確實有這樣的打算,但是擔心愛卿你責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一隻很好的鷂鷹,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見魏徵前來,藏到懷中。魏徵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鷂鷹最終悶死在皇上懷中。

直到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着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一位皇帝能對臣子做出這樣的評價說明什麼?說明臣是忠臣,君是明君!

總體來說魏徵是個正直,智慧,懂得處理君臣關係的良臣。 而且李世民不是畏魏徵,而是敬魏徵。正是因爲李世民的開明纔會有的貞觀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