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家居親子 美容瘦身 服裝搭配 職場 娛樂明星 旅遊
當前位置:雅秀範 > 旅遊 > 世界趣聞

魚是怎麼發現餌料的,一般人還真不知道(圖)

欄目: 世界趣聞 / 發佈於: / 人氣:2.11W

魚兒有眼睛,並且與人類眼睛結構相似,但是魚兒眼睛的水晶體是圓球型,只能看得到距離不遠的東西,這也就是說魚類基本都是近視眼,大約能看到12m內的東西。那魚是怎麼發現餌料的呢?一般人還真不知道!

魚是怎麼發現餌料的,一般人還真不知道(圖)

想要魚兒發現餌鉤,則需要具有幾下幾點:

1、釣餌需醒目,這是由於魚兒對顏色較爲敏感,尤其是對紅色、白色、黃色最爲敏感。因此,使用水絲蚓、白麪餌進行垂釣效果較好。

2、使用活餌垂釣,這樣易被魚兒發現。而且可以採用引逗法、使用活魚、蛙爲釣餌,都容易被魚兒發現。

魚類十分發達的器官是嗅覺,大部分魚類是靠嗅覺來尋找食物的:

所以一些喜歡在夜間進行迷失的魚兒,如:鮎與、黃顙等,嗅覺就成爲了主要覓食的器官。而且魚的種類不同,喜歡的氣味也不同。

它們可以分辨出自己的喜歡的味型,對於不喜歡的味型,便會棄之不顧。例如:鰱魚喜酸、鱅魚喜酸、臭。所以在選用魚餌時,一定要做到投其所好。可以說餌料的味型決定着垂釣成敗的主要因素之一。

魚兒的味覺也比較發達:

如:鯽、鯉等魚類,在發現食物時,會將食物先含到嘴中,先嚐一下,若是自己喜歡味道那麼就會吞下;不是自己喜歡的則會吐出。另外,雜食性魚類、草食性魚類,如:鯽、鯉、鯿、草等魚類的味覺更靈敏,它們更喜歡香甜味的食物。

魚兒的觸覺:

觸覺器官是,側線、觸鬚,側線可以幫助魚兒確定水中食物的位置,從而將其吞下;而且還可以時魚兒在渾濁的水裏自由活動。像鯉魚、鮎魚、黃顙等魚類身上長有觸鬚,觸鬚上的味蕾及觸覺神經直接連接大腦,在與身體接觸時,可以知道物體的位置及氣味。

凡是釣魚人都有碰到魚不食餌的這種情況,窩中魚泡四起,明明有魚,可就是不食餌,浮在水中的漂就象一根釘在水缸裏的木樁一樣,一動不動。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辦呢?首先得了解一下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魚不食餌的九種原因

魚是怎麼發現餌料的,一般人還真不知道(圖) 第2張

1、餌料是否霧化過好

餌料霧化太好,魚誘過多,窩過大、過亂,水的能見度過差,魚兒只聞得到氣味而食不到餌。這時,應果斷地換餌,控制霧化,讓魚來之,安之,食之。

2、魚餌是否過腥、過香,味道是否過重

如果是這種情況,你會明顯地覺得窩中魚偏雜、亂,魚只在窩邊遊動,不進窩中食餌。調整配方,重新拌餌是最好的解決辦法。這一點尤其要提醒那些平時喜歡用麝香、羊油、阿魏等小藥的釣友,千萬注意加小藥的量。

3、魚餌是否對路、適口

這種情況最常見的是出現在有餵食習慣,偏口厲害的池塘中。最好的解決辦法是採用常喂的餌,或以常喂的餌爲基本餌來調配你的釣餌。同時注意不要把餌拌得過硬、過鬆。過硬,適口性差,就是有個把訊號,你一提竿,整個餌原樣從魚嘴中提出。在水的阻力的作用下,餌雖然在上行的過程中化掉了,但中魚是不可能的;過鬆,鉤餌到底,只剩空鉤,這也是漂不動,不上魚的一個原因。

4、窩料是否打得過重、過厚

打窩料也是有講究的,打少了,魚不聚窩;打多了,留在水底,特別在天氣熱的時候,隨着氣溫升高,窩料發酵,氧氣被大量消耗,窩中嚴重缺氧,魚兒大多在窩上或窩邊穿梭,不愛進窩,偶爾進窩,也不咬鉤。這種情況,在釣魚比賽的後兩場,尤其容易出現,應該引起大家注意。

5、水底淤泥是否過厚

如果是塘底淤泥過厚,則應改用載鉛量大的,能稱得住餌的漂;或者減少鉛皮,把漂調到能把餌稱在淤泥之上;或者改用較輕比重的餌料,總之,要把餌團落在淤泥之上,否則,餌入淤泥,猶如石沉大海,魚想吃吃不到,自然也就不會出魚訊。窩中有魚有什麼用?

6、子線是否過粗、過硬,鉤子是否過大,鉤條是否過粗,墜子是否過重

子線過粗、過硬,跟棕絲、鬍鬚一樣,不利於魚索餌,特別是對那些被釣過多次,刁滑的魚兒;鉤子過大,魚口小進不去;鉤條過粗,魚體小吸不動;墜子重了,釣組過鈍或陷入淤泥。這些情況,魚沒法咬鉤。但只要小試就能找到問題,然後換換釣組或作些相應的調整即便OK。

7、魚層是否起了變化

釣魚人一定要留心,在垂釣中魚層的變化也是常有的事。只要你腦中有這概念,就不怕。它變你變,誰怕誰;它變,你不變,當然釣不到魚。如果魚層較亂,我們還可以試試打穿程。一句話就是用積極的態度,儘量使你的釣棚和魚層一致,魚訊自然也就有了。

8、魚兒是否受驚

魚受驚一樣會影響食餌。魚受驚有好幾種原因,有時是因爲突然的震動和響聲或提竿中魚又跑魚,有時是因爲魚被釣了又放,放了又釣,嘴巴都受傷或發炎,有時是因爲在比賽期間不注意,被釣上的魚又直接放入水體,等等。這時,作爲釣手應該做的是儘量小心謹慎,魚中鉤後要迅速提離窩點,儘量不跑魚。在釣的過程,還應該主動並不厭其煩地逗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