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家居親子 美容瘦身 服裝搭配 職場 娛樂明星 旅遊
當前位置:雅秀範 > 家居 > 美文閱讀

關於教學的隨筆

欄目: 美文閱讀 / 發佈於: / 人氣:2.37W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許多人都寫過隨筆吧?隨筆是一種很靈活隨便的筆記或文體。你知道什麼樣的隨筆纔是被大家所稱讚的隨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教學的隨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教學的隨筆

關於教學的隨筆1

我使用國小數學新教材教學已三個多年頭了,驀然回首,這幾年的教學真是喜憂參半、成敗交錯。事到如今,是該盤點一下自己教學中的得與失的時候了,也許它還可以成爲後來者的“警教”之言,也是自己國小階段後期教學的正確的教學思路形成的“催化劑”吧!

經過新教材的教學使我真正理解了教師要刻苦鑽研教材的重要性,因爲新教材留給教師的教學空間實在太大。如果不認真研讀教參、教材,不清楚各知識點在整個國小階段甚至後繼學習中的重要性,不明確各知識點的前後聯繫及相互作用,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教學步子則將或深或淺,會給自己的教學留下很多後遺症;其次,三年多的教學,使我真正懂得“課標是源、教材是流”,逐漸具備創造性使用教材教學的能力。應該說,沒有哪個專家或老師可以說他的思想、教法就絕對的正確、絕對的好,都是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修正完善以取得教育者們的共識。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認知能力、生活經驗客觀地受家庭環境、地域所處等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它直接作用於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這是不可否認的,就如農村的學生連數學書上的卡通動物都不認識,這就是事實,這就需要教師學習課標、把握國小階段在“數與運算”、“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解決問題”等領域應達到哪些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巧選素材、合理設置教學活動內容、使用有效於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自進入新教材教學以來,我始終以新課程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不斷地使自己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向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方向轉變,同時,我也曾彷徨與憂慮,但是,經過幾年的實踐,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已彰顯出可喜的面貌。

1、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濃厚。因爲我爲他們組織的學習活動是豐富有趣的、學習內容是有用的、探索的問題是有挑戰性的,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加之我留給學生的課外作業很少(但具有很強的可練性),學生自然也就學得輕鬆而樂學。

2、絕大部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品質逐漸形成。教學中的新知學習我都習慣讓學生“先嚐試、再引導其釋疑解惑”以此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3、所有學生都養成了與同伴合作、交流的好習慣,數學口頭表達能力良性發展。我的口頭禪“這個問題有難度,不妨與同伴齊心協力一起想辦法。”、“把你的想法說給同桌的小朋友聽聽”使普遍學生有了與人合作學習的意識,都能大膽地把自己的想法在課堂或是課外與人交流。

4、學生的思維較活躍、開闊。由於新教材教學中突出了算法的多樣化、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等的教學,使學生的數學思維明顯活躍與開闊。5、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能力逐漸形成。教學中每每讓學生學會了某個知識點就讓其舉例應用,或是常以“看到這個數、算式、信息、公式、圖形等,你能聯想到與它相關的哪些數學知識?”啓發學生對呈現的知識進行再思考,進而形成對相關知識進行串聯的能力,逐漸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能力。

三年多的新教材教學實踐,我逐漸地成長起來,我教學的學生也展現出可喜的面貌,然而我也留下了一些教學遺憾:

1、部分學生計算速度慢、正確率不高。教學中總以“課堂上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與交流的時間多了,動筆練習的時間就少了”爲藉口爲學生在計算上出現的問題而開脫,卻沒有鼓勵學生課外進行練習(又憂於學生學習負擔過重),

其實如果從一年級開始就着眼培養學生每天必練幾道計算題的習慣也不是難事(切莫受諸如“一年級的`學生不準佈置家作”的規定的影響)。我可以大膽地說,我教學的兩個班級的學生,沒有一個學生沒有掌握計算方法,但爲什麼部分學生會存在速度慢、正確率不高的問題呢?究其原因:

一是這部分學生惰性強(每每遇到按老師的規定自己設置題目[如10道口算題、5道三位數乘或除以一位數的筆算題……]練習,他們總會出一些很簡單的題目,甚至不能保量完成)、習慣差(馬馬乎乎);

二是我要求不嚴,每每遇到學生計算錯誤,僅僅只是要求學生改正也就罷了,致使學生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形成錯了就改、再錯再改、馬馬乎乎沒關係的錯誤意識和習慣,所以我想在鼓勵教育的同時如果能對犯錯的學生進行嚴格的要求即便採取適當的懲罰,學生犯錯的頻率就會低多了。

2、部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差。幾年的教學中,大部分“解決問題”的內容都被購物、租車租船充斥着,以老師們的話說“二年級就開始租車租船,租到四年級差生纔有點兒眉目,可解決其他綜合性稍強的問題就‘丈二的和尚摸不着頭腦’ ……”,傳統教材中到三年級才進入兩步應用題的思維訓練,可是新教材中從二年級開始就涉及含有兩個未知數的問題的解決,學生必須掌握“假設”、“嘗試”、“整體思考”等策略,加之“拆分”、“湊和”等思考才能解決,差生在這種問題的學習中根本就是坐飛機,就連稍好一點的學生都不能從中形成有條理的表達其思考的能力,用孩子們的話說“我是‘湊’的”,可這樣的題目一道例題或是一個練習題就足以花費一節課的時間,而對差生來說是0效果。我想如果下一輪我再教學二年級,我一定要給學生設置一些與生活接近的數量關係比較明朗的兩步計算應用題,使每個學生都能初步學會用分析法(要求什麼問題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和綜合法(知道什麼信息可以讓我們聯想到可以求什麼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隨着年級的增高,逐步向學生滲透“摘錄”、“畫圖”、“列表”、“模擬”、“簡化”、“嘗試”、“找規律”等策略;其次,一定要在二年級乘法和除法的意義教學上花大力氣,讓學生真正理解性地解決乘、除法問題而不是瞎猜亂碰,爲中高段的綜合性較強的解決問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此,是否可以降低學生在“解決問題”領域的學習難度,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待實驗。

我想,每位教師都具有各自的教學風格,擁有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方法和針對不同的學生情況調試自己的教學行爲的能力,但在不同的教學方法的作用下,學生存在的問題有些是帶有共性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努力尋找真正有效於學生學習的教學素材、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關於教學的隨筆2

長期以來,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在對一些語法點的舉例過程中,我一直是先說中文,然後再給學生翻譯成英文,很少讓學生自己嘗試翻譯。

這樣一來,學生逐漸形成了較強的依賴心理:反正有老師,課堂學習中,老師自己會把句子說出來或是寫出來,用不着他們自己動腦思考。於是這兩天我一改常態,讓學生自己說中文,然後再翻譯成英語,結果不難想象,學生都大眼瞪小眼,不知所措,即便是一些最簡單的句子。當然,這一切都是我長期包辦的後果,都是自己不放心學生的結果。英語課堂中,一些本應讓學生自己去想去做的事情,卻讓老師給包辦了,這樣學到的知識點很快就會被遺忘,同時學生不經歷思考和理解的過程,也就不會形成自己的理解。其實教師應該相信自己的學生,給學生機會,先要求他們自己去嘗試、去做,讓他們經歷思考的'過程,形成自己對問題和對知識點的見解,然後教師再加以補充和完善。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關於教學的隨筆3

一個班,關起門來就是一個大家庭。如果,這個大家庭中的每一個同學都如兄弟姐妹般互相關心着、幫助着、照顧着、鼓舞着,那麼他便是溫馨的,溫暖的。那麼我是如何努力來營造一個溫馨的班級的呢?

1、“偏愛”後進生

班級管理中,我努力將自己“與人爲善”的愛心和班集體“普遍的友愛”傾注給後進生,給他們以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投入。就說我們班的.張雪彥吧,因爲天生反應慢,動作慢,再加上父母離異,無人管教。她很貪玩,經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沒過幾天,她就會積起一大堆作業沒有完成。同學給他起了個綽號叫“懶洋洋”,有一次我進教室找她要作業,聽到他她大聲給同學們講笑話,大家都笑成一團。於是我趁機也給她起了個綽號“喜洋洋”,當着她的面對同學們說:“沒想到徐洋洋這麼會講笑話,這麼愛笑,如果我們大家多去督促他她指導她完成作業,相信她完成作業後會是更加的喜氣洋洋,大家能聽到更多的笑話。”這令她到很意外,馬上坐下刷刷刷地做作業。這以後,大家都熱情地幫助他她我也時時提醒她,她的情況也有所好轉了。

這學期,我把“黑板清潔員”的任務交給了她,更是讓他喜氣洋洋,信心百倍。我認爲,這種委以任務的方法也不失爲轉化後進生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用百分之百的熱情,去爭取哪怕百分之一的效果。

2、嚴愛優等生。

優等生,誰都愛他們。也正因爲如此,優等生的缺點往往容易被忽視,掩蓋,被原諒、袒護。但小的缺點也會造成大的隱患,對這類學生,我從不寵壞他們,更不遷就他們。時時提醒他們"做學問得先做人",做一個正直的人,熱情的人,向上的人。成天被人讚譽的學生,只能在理智深沉的愛之中,嚴格要求,警鐘常敲,才能克服自身的弱點,揚起風帆前進。

3、博愛中等生

中等生往往是一個班中容易忽略的羣體,他們有比較穩定的心理狀態,他們既不像優等生那樣容易產生優越感,也不像後進生那樣容易自暴自棄。他們是班級體的一面鏡子,他們希望老師重視他們,但又害怕拋頭露面。對這類學生我掌握他們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的積極因素,正確對待他們的反覆,始終如一地尊重、理解、信任他們。

關於教學的隨筆4

化學新課程讓學生從生活走進化學、接觸化學、學習化學,結合國中化學教學,創設化學生活化課堂不僅可以密切化學與生活的聯繫,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體驗,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科學探究能力,有效落實新課標。

一、 捕捉生活現象,引入化學問題

因爲許多化學反應和化學原理在生產和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影子。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教材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捕捉適宜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進而可以提煉出其中的化學問題。

例如,新買的鋁鍋,燒過自來水後有黑色斑點;經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長得很茂盛。這些奇妙的現象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後,就能促使他們去學習掌握鋁和氮氣的性質。由於有了跟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繫的導入,學生對於下面新知的學習就有了積極性,興趣自然產生。

二、 創設生活情境,感受化學問題

化學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它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的發展相關。

現行化學新教材內容的設計儘量貼近了生活實際,甚至手中的一張紙,呼出的一口氣都成了學生自己的研究學習對象,這樣的學習易被接受。

直觀的、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更容易激活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化學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教學時,我們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選擇學生身邊的、生動有趣的、有利於學生探索的問題、創設鮮明的問題情境作爲素材,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

比如,家中的食鹽爲什麼會變潮?在城市的街道上撒的物質爲什麼會使雪融化?碰了醋的紫甘藍(紫白菜)怎麼變紅了?等等,通過大量具體的、真實的生活事件,引導學生感受體會了解化學問題。

三、 參與生活實踐,認識化學問題

“實踐出真知”,實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環節,是知識理解的延伸與昇華。

任何束縛學生手腳,只允許他們冥思苦想的教學方法是不科學的。只有讓學生充分進行生活實踐,才能使學生真正明白所學知識的價值。

例如,結合空氣、水、酸、鹼、鹽等內容的學習,組織學生對本地區的環境狀況(飲用水、空氣、土壤等)、空氣的污染狀況、污水處理廠的流程和原理、周邊農村施用化肥和農藥的具體情況等進行調查.

結合無錫“太湖藍藻事件”、“白色污染”等,組織學生關注新聞並從網上查詢分析原因 通過這些實驗和調查活動,運用化學原理積極展開思維,不僅使學生樹立綠色食品、綠色環保、綠色化學的意識;而且可逐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去親自體驗,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就理解了知識,掌握了知識。

四、 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化學課程標準》指出,使學生“正確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係,能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實際問題,初步樹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新教材努力從化學的視角去展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用科學、技術、社會相聯繫的觀點引導學生認識材料、能源、健康、環境與化學的關係,逐步培養學生形成綜合的科學觀和對有關的社會問題做出判斷決策的能力。

所以,化學教學不僅要從學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學問題,還必須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化學的思維方式去看待分析與解決,從而使學生體驗到化學的價值,進一步感受到化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關於教學的隨筆5

1、學習態度決定學習習慣

今天上《桃花源記》第一課時。

抽查了一個學生,讓她在黑板上給生字注音,居然有好幾個不會寫。難道是因爲她國小時候的拼音基礎差嗎?可是註釋裏也標明瞭注音的,只要記住了就行的。

更嚴重的問題在後面。學習文言文就得字字落實,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我讓學生解釋“尋向所志”中的“向”字,居然大多不知道。我說:註釋裏不是有嗎?有學生說,註釋裏只有整句話的意思:“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我問:你們就是這樣看註釋的?其實,每一個字的意思都已經包含在整個句子的解釋裏面了。尋,即尋找;向,即以前;所,一個代詞,不用譯也可以;志,即標記。這些學生的看書習慣就是不那麼認真,實在令人感到沮喪。

要做到字字落實其實一點也不難,只要問一問自己每一個字的意思是什麼,如果不懂就去查證一下,是不難搞懂的。可是他們根本不去問,囫圇吞棗地看一遍解釋,大概的意思有點知道了,就此停止不前了。這說到底是態度問題,是不夠虛心的表現,也是不夠認真的表現。

學習習慣是很重要的,學習習慣是直接由學習態度所帶來的。

所以,如果要從根本上做起,就必須糾正學生不良的學習態度,這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有目標和計劃,纔有意志力和行動力

昨天上《桃花源記》,下課時爲他們佈置了兩個任務:一是把課文熟讀成誦,二是把全文翻譯到課堂作業本上。這兩個任務專門考驗他們課外學習的計劃性。並說好今天課堂上檢查。

今天上課時,第一件事就是檢查昨天佈置的兩個任務。結果是大部分同學都完成了,只有少數幾個(約五人左右)沒有完成。完成任務的同學,是怎麼完成的,沒有仔細詢問,但估計一定是花了一些課外時間的。不論他們是怎麼安排的,至少說明他們有明確的目標,並懂得安排時間去完成任務以達到目標了。這就培養了他們的自覺性和意志力。而只有那些學習目標不明確、意志力也比較薄弱的學生,未能完成任務。

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有了目標,有了計劃,有了行動,就會有信心和勇氣。相信通過自己努力,完成了任務的同學,一定會覺得自己充滿了力量,對自己會更有信心。

3、學習文言,一個字都馬虎不得

今天的課堂上主要是檢查翻譯文句。老師基本上不講,只讓學生依次把文言句子口頭翻譯出來。對於有些字詞學生未能講清楚、講透徹的,老師不失時機地追問,以做到字字落實。

發現的問題主要有:“緣溪行”中的“行”,沒有結合下文下“便舍船”來理解;“忽逢桃花林”的“逢”,有學生翻譯成“看到”,沒有依照直譯的原則,估計是參考資料上看來的。“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翻譯時過於拘泥,沒有根據實際的情況組詞擴句,給譯成“山上有小口,隱隱約約好像有光”,“小口”當爲“小洞口”,“有光”當爲“有光亮(透出)”。這反映出缺乏變通的能力。“其中往來種作”,有有學生譯成“這裏面來來往往的人在耕種勞作”,屬於隨意添詞,違反直譯原則。“的人”兩字不應該放在“往來”後面,“往來種作”都是動詞,是並列的關係,如此翻譯顯然造成了文意不順。“其中”的“其”是代詞,指“桃花源”,“中”則是“當中,裏面”,那麼原句可譯爲“這(桃花源)裏(人們)來來往往,耕種勞作”,“人們”作爲主語,補充在“往來種作”之前爲妥。“乃大驚”的“乃”,有的學生沒有記住它的意思,儘管以前已經學到過,可見積累文言詞語的習慣還沒有很好養成。類似的還有“不復出焉”的“焉”,“遂與外人間隔”的“遂”,“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的“自”、“雲”,“不足爲外人道也”的“足”等。

這堂課的主要收穫是,讓學生明白,文言翻譯的每一個字都馬虎不得,一定要做到,沒有哪一個字的意思是含混不清的。這對於養成他們認真細緻的學習習慣,是很有必要的。

4、自訂計劃,培養自主學習意識

上星期花了幾節課的時間,對學生的學習觀念、學習態度及學習方法進行了一些教育,主要是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教給他們制訂學習計劃的方法。

總的計劃表上要有總目標及任務總量,要有方法措施,要有大致的時間安排。

每週計劃表上要有每天的課節安排,要有每個時段的可用時間,要有具體的目標和任務,要有計劃執行情況反饋。

要讓學生自己先設計,我最後提供計劃處方給他們作參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不是一日兩日的事情,也不是一張計劃表所能解決的,而是通過他們自己主動去設計,達到培養他們自主學習意識的目的。

還是從易到難吧。先讓他們設計某一天的學習計劃,然後試行,體驗一下;然後再設計一週的學習計劃,再到一箇中遠期的總體性規劃。

5、自學有成就,可自當小老師

昨天上《陋室銘》。學生對這篇文章可能比較感興趣,事先已經看得比較仔細了,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把文章背下來了。所以課堂上表現得很熱鬧,每提一個問題,都有一陣嘈雜的回答,這種表現欲在以前是很少見的。課上得很順利,理解完了文章的主旨及寫作特點之後,就當堂完成默寫了。

課後感到有點遺憾的是,既然學生的表現欲那麼強,當時就應該趁熱打鐵,叫幾個學生來分析串解文意,讓他們自己當一回小老師--感覺到失過了一個教育契機。

但從這篇文章的教學中,也感受到,只要學生學得主動,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教師其實是可以教得很省力的。基本的東西學生自己都解決了,教師所需要做的,就是解疑、挖掘、加深和拓展,這就進入了另外一個境界。

6、聯繫社會現實,有助於突破難點,理解文中象徵意義

今天上《愛蓮說》。不出所料,許多學生已經事先預習得很充分了,有近半學生已經能夠背誦了。在剛上課時,他們就忍不住要表現一下,把文章集體背誦了一遍。

既然如此,那麼可以節省一些讀和背的時間,而把理解文意的時間安排得充分點。在重點講了幾個字的讀音和書寫並作了檢查後,我把核心問題拋出來:本文是託物言志的文章,那麼首先要找到所託之物,並找出描繪所託之物形象特徵的有關語句,說說是怎樣運用象徵的,你從哪些描寫中感受領悟到的。

學生很快找到“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然後展開聯想,紛紛表達自己的理解。

關於“出淤泥而不染”、 “亭亭淨植”、“香遠益清”、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學生的理解都還是比較到位的,比如說“潔身自好”啦,“不與污濁的世俗同流合污”啦,“正直”啦,“美德遠播”啦,“端莊穩重”、“自尊自愛”啦,都還不錯。

關於“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學生的理解有點困難了。

我作了如下一些指點:跟前一句聯繫起來看,“清漣”與“淤泥”都是蓮的生長環境, “淤泥”的“髒”是不好的,可以理解爲逆境,那麼 “清漣”似乎就可以理解爲“順境”,兩句話連在一起,就更好理解了:一個君子,即具有高尚德操的人,應該如何看待自身所處環境的問題。不管處於什麼樣的環境,都能保持自己的節操,不會因爲環境的或順或逆而有所改變,這就是君子之風。

聯繫到實際生活,也許就更容易理解一些了。一般的人總是隨大流的,也就是一個成語所形容的:隨波逐流。從商,難免染上商人的習氣,比如說斤斤計較,工於算計,甚至有欺詐行爲;從政做官,難免沾染上官場習氣,比如說吹拍奉迎,圓滑世故,甚至貪污賄賂……如果社會風氣好,也許這樣的人和事就少;但如果社會風氣已經不怎麼好了,那麼要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就實在是太難得了。

“中通外直”,關鍵是理解“通”字,“通”者,通達也,無所掛礙,心胸坦蕩,通情達理,虛懷若谷。那麼作爲君子,就是目光高遠,處事豁達,不會爲生活小事斤斤計較,不會爲個人得失而患得患失,悶悶不樂。立身處事,遵道從理,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煩惱憂愁。

“不蔓不枝”,關鍵是理解“蔓”和“枝”是一種什麼狀態。“蔓”是“蔓延”,“枝”是“枝節”,給人一種什麼感覺呢?那就是勾勾搭搭,牽牽連連。聯繫到生活實際,與君子相對的是“小人”,小人以“利”爲核心,總是在互相勾結的,結黨營私,朋比爲奸,他們拉關係,走後門,織成嚴密的關係網,搞些見不得人的勾當。而君子光明磊落,不屑此類勾當。所以又有“君子不黨”之說。君子是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的,是傲然不羣的,是不屑於搞人身依附這一套的,只有小人才趨炎附勢,攀附權貴。

因爲字詞方面、朗讀背誦方面,學生自己能主動解決,課堂上省下一點時間,所以就有利於理解深入一些。但一節課時間畢竟太短,所以還是有必要讓他們課外再作深入理解,比如說就本文聯繫實際,寫一篇讀後感。有些課文是用來塑造人的精神品格的,比如此篇。這世界上多一些追求精神高潔的人,至少懂得什麼纔算是高潔,總是好事。

7、自學--學生自己能做的事,無須老師代勞

今天上的課文是《核舟記》。這篇文章我決定讓學生自學,在大約40分鐘的時間裏,我讓他們完成這樣幾個任務:一、解決字詞的讀音及生字的寫法;二、把課文讀通順;三、把全文筆譯出來。時間的安排是:完成前兩項任務大約用10分鐘;完成第三項任務用30分鐘。然後我在黑板上把這些目標和時間安排寫出來,並且加上了一些方法指導。

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效率還是不錯的。雖然因爲課文比較長,而且筆譯也比較費時,第三項任務沒有完成,但總體上看,學生們都學得很認真,哪怕平時最容易走神的學生,這堂課的時間利用率都是挺高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這個效率是一般的課堂上沒有的。

讓學生自學,目的就是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逐漸學會自己制定目標、尋找方法和安排時間步驟,形成自學能力。凡是學生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儘量交給學生自己去做。我所想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釋疑解惑,並做一些深化、開拓延伸的工作。

8、自學效果如何檢查更有效?困惑

《核舟記》這篇文言文,我主要依靠學生自學。第一課時讓他們自學全文,囑其筆譯,並教給方法。對照註釋和工具書,做到字字落實。第二、第三課時主要是抽查兼答疑。抽查方法事先告訴他們:不規則按學號隨機抽查,每一個被抽查到的學生翻譯一個文句(至一個句號處,作爲完整的一句)。這樣,就調動了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因爲這意味着每一個學生都有可能被抽查到,如果抽查到而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那麼他也找不到什麼遁詞:因爲課堂上已經自學過,課外也有充分的時間準備,除非是自己態度上不認真。

抽杳結果還是比較滿意的,基本上學生憑自己的能力解決了文意疏通問題。極個別確實有點難度或學生容易忽略的文言詞類活用現象,教師略加指點強調。

至於寫作特點理解,並不是太難的事情。一是明確本文可歸入說明文之類,二是找出本文用了什麼說明方法,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主要是列數字和作描摹,目的是突出手藝人技藝高超。這類問題稍作指點,學生即可領悟,所以也沒有太花時間。

遇到的問題有:自學之後的抽查,對於學得比較好、基本上不存在疑難問題的學生來說,這個環節顯得有點浪費時間了。怎樣讓這部分人能不虛度這段時間?現在還想不出什麼辦法。不過,這部分人在聽別人回答問題的時候,也在跟自己的答案進行對照,這對於加深理解和記憶,還是有作用的,等於是複習了一遍吧。

9、文言文就要多讀,短文要熟讀成誦

今天上《大道之行也》。這篇文章比較短小,意思也不難理解,還是以學生自學爲主,重點是把文章熟讀成誦。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文言文,朗讀就顯得更重要了。

我安排的學習步驟是這樣的:

首先是輕讀課文,解決生字、多音字讀音。對照課文註釋和詞語手冊,給生字標註讀音。板書“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幼有所長、矜寡孤獨、男有分、貨惡其棄於地”,指名個別學生朗讀,對錯讀的字正音後,全班齊讀,然後指定個別學生上黑板給加點字注音,重點是“與”、“睦”、“長”、“矜”、“分”、“惡”。再齊讀鞏固。

解決了字詞讀音後,接着是齊讀全文。(如果學生基礎差,齊讀前應安排教師領讀)。

第三步是學生自學,疏通文意。對照註釋和工具書,口譯全文;對疑難之處做標記;在全班舉手質疑,討論解決;然後分成四人小組,組內每個學生翻譯一句(至句號處爲一句),對有爭議的字句再在班內討論明確;最後教師把全文口譯一遍,學生對照自己的翻譯,檢查疏漏或不準確之處進行糾正。

第四步是熟讀全文,以至背誦。分四人小組,輪流領讀一遍;小組內進行齊讀,直至齊背;各小組之間進行進度比賽,看哪小組最先能夠齊背下來。然後挑選背得最好的小組,讓其領背一句,全班跟着背誦一句;最後全班試着齊背全文。

第五步是理解全文:交代一下孔子說這段話的背景,說說這種理想社會的特點是什麼,並結合《桃花源記》談一談,桃花源中的人們生活跟這種理想社會有什麼相似之處。學生熟悉全文以後,這些問題是很好理解的,不必過於糾纏。

最後齊背全文,並爭取默寫下來。

這樣,一堂課之內,全文不少於朗讀十遍,學生課內達到背誦應該不成問題了。

10、怎樣纔是高品質閱讀--“對話”

上午學習杜甫《石壕吏》這首詩的時候,出現了令我意外而不快的一幕:在理解全詩所表現的情節時,有好些學生對“老翁逾牆走”、“婦啼一何苦”、“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等情境,表現出嘻嘻哈哈的態度,也許在他們心裏,只是覺得好笑,而根本沒有惻隱之心。這其實就是一種看客心態、麻木不仁的心態。他人的苦難與自己無關,反而是可以供自己娛樂的工具。

於是,我又重提“對話”理論:閱讀文本,就是心與心的對話,就是要讓自己的思想感情進入文本,進入文中的情境,與作者筆下的人物對話,與作者本人的心靈對話,入情入境,把自己當成作者,把自己當成作者筆下的人物,這樣纔算是真正會閱讀。如果文本是文本,自己是自己,把文本置於自身之外,看作是與自己毫無關係的東西,那麼,就連閱讀的門都沒有摸到。要像水滴滲入海綿一樣去深入文本,不要像水滴在玻璃上滑動一樣,浮在表面。

學生聽了這些話以後,神態開始嚴肅起來。

我說:把你當成當時的杜甫,或者把你當成向酷吏哭訴的老婦,一家之中遭遇如此巨大的犧牲,還要繼續爲這個亂世付出犧牲,你還會如此嘻嘻哈哈嗎?你對老婦所作出的決定,難道沒有任何感覺嗎?

接下去,學生理解文本時,態度比較認真,對作者複雜的思想感情也比較容易理解了。杜甫當時的思想感情是很複雜很矛盾的:一方面對付出巨大犧牲、生活幾乎面臨絕境的老百姓,是寄予深深的同情,“哀民生之多艱”;另一方面對於統治階級的冷酷殘忍也予以含蓄的批判,但對於爲國家作犧牲,又視爲理所當然,國難當頭,匹夫有責;所以對於老婦堅強地接受苦難,繼續爲這個時代作出犧牲是深懷敬意的,是讚美歌頌的。

這堂課,再提“對話理論”,我認爲非常必要。因爲多數學生確實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品質是非常低下的,這就需要時常提醒他們,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閱讀品質。

11、養成認真的習慣很難嗎

今天學習酈道元的文言文《三峽》。因爲已經有過自學文言文的經驗,所以這堂課我還是要求要求學生自學。應該說,大部分同學已經逐漸適應了這種學習方式。

剛上課我就宣佈這堂課是一堂自學課,並啓發他們自己定學習目標和任務。我說:這堂課要解決什麼問題呢?在他們發表了意見之後,我小結了一下:一、讀通課文(前提是解決生字讀音,還要把課文讀通順,不讀破句);二、字字落實,筆譯全文;三、背誦並默寫全文(看時間情況)。大致的時間分配是:第一項任務5-10分鐘;第二項任務25分鐘;第三項任務10分鐘。

在完成第一項任務的時候,分別進行了齊讀檢查和個別朗讀檢查,均發現一點問題,就是個別字的讀音學生沒有解決好。比如說“屬引悽異”,文中的讀音是“囑”,而不是“屬於”的“屬”,但抽查了兩個學生,卻都讀錯了。這是非常令人驚訝不解的事情。因爲課文註釋裏就有這個字的注音,而且平時我一直在強調:在學習一篇新課文前,必須對照註釋、詞語手冊解決生字讀音,把讀音標註到生字上面。然而,這個習慣有些學生就是沒有養成。

我對他們說:“養成這個習慣就那麼難嗎?有些同學習慣了依賴老師,到了國中,仍然沒有自學的能力。其實自學有多難呢?就是自己去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註釋裏的生字注音標到課文裏面去,讀一讀,記住這個讀音。這件事情有多難?不就是舉手之勞的事情嗎?如果國小教師給你們教‘屬引悽異’的‘屬’字讀音,可能會這樣教:先在黑板上寫上這個詞,然後給這個‘屬’字標上注音,然後說:同學們,跟着我把這個字念一下。難道要這樣教,你們才能學會這個字的讀音嗎?”

抽查到的這些同學,相對來說自學能力不夠強,以前這個別學生也有過反對自學的言論。從這堂課來看,可能還是觀念沒有轉變之故,總是等着老師給她安排做什麼,自己學得不主動。這說到底,還是觀念的問題和習慣的問題。

但從整體來看,課堂效果還是不錯的。第二項任務有些學生20分鐘就完成了,大部分學生25分鐘內完成,第三項任務,10分鐘之內大部分學生把課文讀背了。至於默寫,留到課外去完成也未嘗不可。總之,學習有了目標,有了計劃性,效率還是挺不錯的。

字字落實遇到的問題,我沒有當堂給他們解決。

我問:是現在就給你們解決呢,還是你們自己先試試呢?他們表示願意自己先去嘗試一下。

12、自學--自教:前提是自覺

前天兩位同學當小老師,課上得比較成功。昨天學習《觀潮》時,學生們還是堅決要求自學,並要求再當小老師自教。這樣看來,一個課時自學,一個課時自教,就形成了“自學-自教”模式。

學生已經有了自學的熱情,這時候就不能夠潑冷水,對於探索中的不足,也應該諒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

自學的課堂上,同學們表現已經非常不錯,反正沒有哪個閒着無事,都很認真地在學習鑽研。今天的`課堂上,則由他們自教,其實就相當於選出主持人,組織課堂討論。

這堂課踊躍報名當小老師的有朱夢婷、周珠婭、朱丹丹。

朱夢婷因爲有過主持的經驗,上臺後顯得落落大方,很老練。與同學的溝通也很自然。比如上課前,她先來了一段開場白,調動了一下學習氣氛。在討論過程中,也能不時的插入自己的見解,對某些重點的詞語進行了追問。更難得的是,她還組織了段落大意的概括和寫作特色的討論,對於所教段落的修辭方法進行了詳細討論,這樣一來,同學們對第一段就學得非常透徹了。

周珠婭和朱丹丹則略顯拘謹,但環節仍然很清晰,該做的事情都沒有遺漏。周珠婭在處理譯文環節時顯得不夠老練,在指名同學全譯了第二段以後,本來只需對某些重點詞語或不懂文句再作引導討論,可是她自己把此段落重新翻譯了一遍,不僅重複,而且費時較多,而對其中的關鍵詞句則忽略了。她也組織了大意概括和問題討論,但問題比較偏:“從哪裏可以看出把船比作潮水?”結果造成了大家莫名其妙。看得出她對自己的表現不夠滿意,但我覺得也不錯了,畢竟是第一次上臺。

朱丹丹能夠舉手,是我想不到的。這位同學給我的感覺向來是比較內向拘謹的,以前課堂上舉手次數也不多。這次她表現出了這麼大的勇氣,我毫不猶豫地給了她表現的機會。她有兩點做得很好,可圈可點:一是注重一般人容易忽略的字詞,在指名翻譯後,殺個回馬槍--追問一下對個別字詞的理解,比如“而僦賃看幕”、“而旗尾略不沾溼”兩句中的“而”字;二是敢於讓那些平時學習不夠認真的同學來表現,只要給了他們機會,他們也顯得比較認真。或許是有意來激勵他們?這些同學平時往往會被老師忽略,是自己的同學給了他們公平的機會。還有一點:對於自己不懂的地方,表現得很謙虛,比如說兩個多音字的讀音,“車馬塞途”的“塞”,“江干上下十餘里間”的“幹”,同學們提出質疑,她就讓大家查詞典。略嫌不足的是有些環節時間拖延太長,顯得節奏鬆散,影響了其他內容的學習。但總的來說也很不錯了。

最後,我得到一分鐘的機會,給他們指點了一下作者所處的時代及文章寫作的背景,使他們對文章所包含的故國之思有所瞭解。

這麼看來,我差不多要失業了。

如果時間上能夠安排得緊湊些,那麼還可以節省五到十分鐘時間,把課文讀熟,個別精彩段落也許能夠讀背。但這個代價,我覺得花了也值得。還有什麼比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重要呢?只要給他們表現的機會,他們的能力一定會提高得更快。課堂上五到十分鐘的時間損失,在他們有了自覺性的前提下,是很容易給補回來的。還有一點感覺,安排朗讀的時候,他們多是採用齊讀,方式還不夠多樣,沒有小組讀,也沒有抽讀。這在以後嘗試中是值得注意的。

我覺得這種形式的學習還值得繼續嘗試。

13、自學-自教:從內容到形式都應深化

昨天學習《湖心亭看雪》。絕大部分學生照例要求自學,但也有個別學生表示異議:“又是自學!”語氣中透露出厭煩情緒。

應該說,大多數學生已經適應了自學方式,找到了自學一篇文章的方法。但自學課的程式和內容可能會顯得單調。比如說這些天的內容就都是文言文,一般都是按着“解決生字-讀通課文-理解文句-背誦默寫”的順序進行的。

這堂課能取消自學嗎?當然不能。自學能力只能在不斷的自學中培養和形成。自學的取向不能削弱,只能加強。但是在內容和形式上應該有所改變。

於是我說:“這堂課自學,我要提一些新的要求。一是半節課之後,我要抽查你們學到了什麼,學得怎麼樣,比如說抽背、到黑板上默寫、抽查對文句的理解等;二是要在內容理解上加強一些,針對課文內容多提問題,提一些有價值有深度的問題,並嘗試解答,主要從作者的表達意圖、寫作特色方面去理解。下堂課讓你們自教會有些困難,打算這樣安排:先給你們半節課的時間交流自己對文章的探索,有理有據地說自己的觀點;再由老師花半節課的時間作一些分析總結。”

於是學生積極投入自學活動,各有各的安排,各有各的做法,從總體看顯得有點亂,有讀的,有寫的,有背的……但從個人來看,卻是有條有理的。半節課之後,我讓他們靜下來,作了一點調查:“你們做到了哪些事情?”他們紛紛表態,解決了生字,背誦了課文,筆譯了全文,還有說已經默寫了一遍的。

我說:那麼先齊背一下看看。背過之後呢,感覺在語氣語調方面有點問題,於是我說:“這篇文章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語調來讀?應該注意一下。下面要不要聽我給讀一遍?”他們表示歡迎。於是我示範朗讀了一遍。他們聽得很認真,似有所悟。我說:“要注意通過朗讀表現出意境及人物的心情,要注意體會文中人物說話的語氣。下面你們再齊讀一遍試試看?”他們齊讀了起來。這一次聽起來感覺好多了。

然後我又檢查了兩個同學的默寫,讓其到黑板上默寫全文,其他同學仍舊完成自學任務。如果基本任務都已經完成,就鑽研課文,主要任務就是自己針對課文內容去提出一些問題,主要是圍繞作者的表達意圖來提,並嘗試解答。

下課前再一次齊背了課文,並囑其準備好下堂課的討論交流。但我隱約有點擔心: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未必能提得出多少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討論交流未必能有多少深入充分。這當然沒辦法,理解能力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只好先試試吧。

14、提不出問題是最大的問題,懶於參與是課堂低效的根源

星期五課堂上佈置自學,原定計劃是今天課堂上給他們半節課討論問題。但是我那時就有個擔心,課堂上他們提不出多少有價值有深度的問題,導致交流的效率不高。昨晚(星期天晚上),我又專門爲這事到教室裏作了佈置,讓他們事先準備充分點,以免課堂上出現無事可做的現象。

今天的課堂上,我首先佈置他們朗讀,接着抽讀了幾位同學,並進行評價。做這步工作的目的是,看他們能不能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如果能夠讀得好,說明他們對文章的意思基本上理解了。但是讀得並不是很理想,文中的那種意境並沒能很好地表現出來,我又作了範讀指導。

然後是組織討論。先挑選一位主持人,主要是組織同學們提問及討論。但主動報名的人很少,等了大半天沒人舉手,最後還是朱夢圓承擔了這個任務。

朱夢圓的主持做得挺好,先讓同學們就課文內容提問,然後組織討論,一個問題討論完畢,讓同學們接着提問;如果問題最後沒有得到解決,就先存疑。

有幾個問題還是不錯的:有人認爲“是日更定矣”,課文註釋弄錯了,不是指晚上,而是指早上八點,引起大家到文中找依據,有理有據地開展辯論;有說“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中人兩三粒”是否矛盾,有問“湖中人鳥聲俱絕”是從什麼角度寫景的,寫了一副什麼樣的景象?有問“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與“更有癡似相公者”所指何人,是不是同一人?有問“爲什麼要寫出“是金陵人”,也有問量詞的表達作用。

但討論時,大多是不甚了了,缺少透徹的理解。

課堂上存在一個重大問題,那就是討論交流的效率不高。一是提問的同學少,二是參與討論的同學少。本來打算給他們半節課的時間,基本上解決問題,但從實際效果看,拖拖拉拉一節課,也沒有幾個問題得到了真正的解決。課堂上的熱鬧是少數人的,許多人乾脆就是無事可做,既沒有問題要提,別人提出的問題又不參與討論,就那麼幹坐着,有些甚至無聊到玩指甲,翻看別的東西等等。這就可見,他們多數人事先根本沒有深入思考過,即使別人思考過的問題,他們也仍然不願意去思考一下。

這反映出他們鑽研課文的自覺性和能力均十分有限,還沒有真正進入學習的主動狀態,課堂仍然是老師的課堂,他們仍然習慣於老師講解,自己做筆記。

如何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是一個極爲重要和迫切的問題。

15、錯別字是怎麼來的

今天學習《詩四首》。這堂課的任務就是先讀背並默寫,再理解其中一首詩的內容及思想感情。

抽查默寫,是讓個別學生到黑板上分別默寫一首詩。其中一個學生默寫《使至塞上》時,出現了許多錯別字,“單車欲問邊”,“單”字少了最後一橫;“屬國過居延”,“延”寫成了“廷”;“徵蓬出漢塞”,“徵”字給加了“艹”;“歸雁入胡天”,“胡”寫成了“吳”,後來才改寫過來;“蕭關逢候騎”,“候”寫成了“侯”。另外,全詩沒有寫標題和作者,也沒有一個標點。總共40個字,錯別字就有5個。

爲什麼會寫這麼多錯別字呢?當然是以前的習慣造成的,粗心大意成了習慣,要改掉也很難。也有學習方法的原因。這類學生讀書的習慣一般是靠死記硬背。比如說要背誦和默寫一首詩,就是拼命地讀呀念呀,這時候只有嘴巴起作用,眼睛和大腦均不起作用,眼睛看到的字也只是模模糊糊的印象,因爲沒有仔細看。等到功夫用夠了,“自然而然”能背出來了,那麼就開始默寫。這時候呢,寫出來的字就完全根據殘留在腦子裏的語音,結果就寫了錯別字。

讀書要眼、口、耳、心、手並用,即眼觀之,口誦之,耳聽之,手劃之,心記之。背誦默寫之前,必須對內容有初步的理解,而不是完全着機械記憶。如果真能這樣去做了,怎麼可能出現那麼多錯別字呢?

所以,錯別字的來源就是“有口無心”,“有眼無珠”。那是一種極其惡劣的學習習慣。

16、教師無法替代學生思考

聽說《橋之美》這篇文章比較難上,因爲山區學生對於審美藝術方面積累很少。

學習中的問題,要在進一步學習中解決。既然面臨困難,解決困難的辦法還是要充分相信學生,充分發動學生。教師準備得再怎麼充分,都無法代替學生的思考和理解,對於學生理解這篇文章未必真有什麼用處。所以我還是打算讓學生自學。

我所能做的,不過是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我在導入的時候提了一個問題:能想到跟橋有關的優美詩句或詞語嗎?

在學生七嘴八舌表現了一番後,我再問一個問題:詩人眼裏的橋,和科學家眼裏的橋、畫家眼裏的橋會有什麼不同?

學生髮表了自己的見解。當然見解不在深淺對錯,關鍵是他們能參與探討,這就夠了。

我作了必要的概括:科學家眼裏的橋,是科學的,裏面充滿着結構設計、力學計算、數據測量等等;詩人眼裏的橋,是情感的寄託,裏面有喜怒哀樂,如“小橋流水人家”“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鵲橋”;畫家眼裏的橋,是充滿美感的,因爲他是用審美的眼光來看待的。

我們今天要學的一篇課文,正是一個畫家寫的。看看大家從這篇文章中能得到什麼樣的啓發。

在學生充分朗讀、熟悉了全文以後,我提了一個問題:

題目是《橋之美》,那麼在作者的眼中,橋究竟美在何處呢?到文章裏去找。

學生找出:橋之美,有詩境美,有形式美,有結構美,有對比美。

我又追問:作者所認爲的橋之美,主要是着眼於哪個方面的?

學生找到有關語句,我讓他們齊讀。重點劃出“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我又問:爲了說明橋之美,作者舉了哪些例子?找出來,分別說一說體現了哪一種美。

把注意力引到重點研讀第四自然段。然後討論。

17、教師講的80%-90%是沒用的

長期的語文教學,使我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觀念:課堂上教師講的東西,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沒有用的,只有學生自己琢磨出來、領悟到的東西,纔是真正管用的。所以,用這個理由,我就儘可以偷懶,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讓給學生自學。

今天要上《蘇州園林》一文。這篇文章挺簡單的,學生憑自己的能力完全能夠學懂。我想,應該提醒學生注意的無非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說明順序。其實用“說明順序”這個提法我是不樂意的,乾脆說“寫作順序”就行了,因爲天下文章,無論什麼樣的文體,都是要講究寫作順序的。本文條理非常清楚,對於學生來講是值得學習模仿的,所以不能不強調一下。

二是注意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徵。既要注意到總體上的特徵,又要注意到一些細節上的特徵。

三是要注意,爲了說明對象的特徵,運用了什麼樣的說明方法?

從總體看,作者是以什麼樣的視角來寫這篇文章的?選定了這樣一個視角有什麼好處?

18、敢想敢說,不迷信標準答案,纔有創造性思維

今天上《說“屏”》。

昨天晚上跟學生有過交流,就正反兩方面看法交換了意見。所以上課前我跟他們商量:“有些同學認爲,在課堂上朗讀課文屬於浪費時間,真是這樣嗎?”

好些同學感到奇怪:“誰說的,誰說的?”

我說:“朗讀課文還是必要的,可以熟悉課文,可以解決生字新詞。一定要養成這樣的習慣:一篇文章拿到手裏,必須輕輕朗讀一遍,把陌生的字詞標上音,瞭解一下它的意思,可以參照課文註釋,詞語手冊或字典詞典等工具書。你們讀通一篇文章的能力是有的吧?自己解決生字新詞的能力是有的吧?這不需要老師在課堂上多花時間了。如果不放心,爲了檢查你們是否能把課文讀通順,又進行朗讀檢查,那倒真的有點浪費時間了。希望課前最好能把文章讀熟、讀通順。下面就讀一遍課文,自己解決生字新詞。”

關於生字新詞的學習,在我所任教的班級,基本上不專門佔用課堂時間,要求預習時解決。如果真有什麼不放心的,專項複習的時候,專抽幾節課,集中解決字詞。

學生在朗讀了課文以後,我說:“讀通了課文,還要讀懂課文。你們讀懂一篇文章的能力應該是有的吧?自己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些同學也是有的吧?這節課老師給你們提幾個問題,由你們來解決。別人提問,你們解決問題,這個能力應該是有的。”

然後,我給他們依次提了七個問題:

1、這篇文章說明的對象是什麼?說明對象具有哪些特點?到原文中找出有關語句。

這個問題很快就解決了,學生在第一段裏找到重點句,我指導他們再找出關鍵詞--這是提取關鍵信息的方法。特點:似隔非隔,在空間上起着神祕作用;功能與美感想結合。

2、“屏”的功能與美感分別是指什麼?到文中找出有關語句。

還是同樣的方法,原文中先找到相關語句,然後選擇關鍵詞,他們也順利找出來了。功能:分隔室內室外,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可以擋風;空間仍然是流動的;室內屏風“與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女子房中“可以緩衝一下視線”。美感:有書有畫,是一種藝術點綴。

“對於空間仍然是流動的”這一功能,學生開始不甚注意,於是我問了一句:如果僅爲了分隔空間,遮擋視線,那麼砌牆不是挺好的嗎,更牢固啊。他們馬上注意到,屏風“巧”就“巧”在可移動,很靈活,“空間可以流動”這一點,正照應了第一段中的“巧”字。

3、屏的類別有哪些?是按什麼標準分類的?

這個問題很簡單,原文就有。學生很快找出來了。我強調:分類別是一種說明方法,凡是凡分類別,一定要有分類標準。那麼,不用課文裏的分類標準,自己試着再立一個分類標準,把屏風再作分類,試試看。於是,學生有的按用途分類,有的按位置分類,有的按大小分類,有的按雅俗分類……雖然有的分類有點勉強,但至少他們明白了一點:分類別必須要有分類標準。

4、怎樣才能發揮屏風在建築美上應起的作用?

這個問題看似容易,其實極可能回答不完整。因爲有些句子的表述比較隱蔽。果然,一個學生很快找出該段落的最後一句。我肯定他找的對,但表示還要仔細找一找。結果,陸續地找到了其他句子。特別是關於“造型”“色彩”“繪畫”,原文的表述是這樣的:“造型不夠輕巧,色彩又覺傖俗,繪畫尚少詩意”,一個學生對此句作了變通:“應該注意造型輕巧,色彩精緻,繪畫要有詩意”。我立即表揚了她,對句子的理解,要從正面、反面、側面多方位變通,才能理解得全面準確。然後我說,其實這句話還可以表述得精練一點:造型、色彩、繪畫都要有藝術美感。

5、作者對屏風懷有怎樣的感情?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學生注意到“心生嚮往之情”“實在微妙”“外國人齊聲稱道”等詞句,表現了喜愛、讚賞、自豪感等,還有一個學生從最後一段理解,認爲正因爲作者太喜愛屏風了,所以希望建築師、傢俱師們能創造出超越前人的屏風來,角度獨特,也應該是對的,值得肯定。但還有些語句學生沒有注意到。我就特意作了提醒:作者怎麼看待“屏風”這個詞語的?聽到跟屏風有關的古詩句時,是什麼感覺?這說明了什麼?於是找到“富有詩意”“令人銷魂”等詞,從中體會到喜愛、陶醉的思想感情。

6、作者爲什麼要寫這篇文章?能不能猜一猜,可能是什麼原因促使作者動筆寫下這篇文章的?

學生到文章中找相關依據。有一個學生很聰明,發現原文中有這麼一句“這是因爲製作者和使用者沒有認識到屏在建築美中應起的作用,僅僅把它當作活動門板來用的緣故”,猜測說本文是爲他們而寫的,目的是引起他們的注意。我表示肯定,然後進一步講述:這可能是作者看到現在許多屏風的製造和使用,把詩意弄丟了,把藝術美感弄丟了,心裏感很遺憾,所以專門寫了這麼一篇文章,發出呼籲,以引起人們的注意,要把這種珍貴的傳統文化延續下去。

7、引用古詩詞有什麼作用?

學生的回答已經遠超出參考書的理解。有一個學生說:古詩是古人寫的,說明古人很關注屏風,用詩詞表達了對屏風的喜愛;而作者引用古詩,也是表達了對屏風的喜愛;另一個學生說,古詩描述了屏風,說明屏風歷史悠久--這時有其他學生髮出笑聲,我說,他說得很好,他的思維角度很獨特,很有創造性,也說得很對。還有個學生說,引用古詩詞,使文章的風格也很典雅,富有詩意。我立即肯定了她的思考角度--從文章的語言風格角度來理解,也是很可取的。最後,我補充了一點自己的看法:屏風和古詩詞都屬於傳統文化,屏風上的書畫,本身就通常題寫有古詩詞或來自詩詞的意境,把古詩詞引用到說屏的文章中,是很相稱的,很協調的,可以說是相得益彰。

最後,關於思維的創造性,我說,中國的學生因爲要應付考試,從小就被標準答案給套住了,腦裏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即使有,也會懷疑自己,經常會這樣想:我的答案跟標準答案是不是能符合?所以中國的學生很乖,很少胡思亂想,很少標新立異,正因爲如此,同時也就喪失了創造性。其實迷信標準答案就是迷信某一個人,因爲標準答案也無非是某一個人的腦袋裏想出來的。你的看法也許比他還要高明呢。這堂課,我們班一些同學的想法,就比教參上的答案要高明得多。千萬不要迷信他人,千萬不要自套枷鎖,一定相信自己,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我曾經寫過一篇隨感,標題就是《標準答案的罪孽》。

我覺得,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確實要經常關注,幫助他們破除不良的觀念,樹立正確的觀念。比如說對於標準答案的依賴,那絕對不是好事,它束縛了多少學生的思維。我對此是深惡痛絕。所有能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對那些戕害思維能力的東西,我是不能容忍的。而學生的每一點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我都覺得彌足珍貴,因爲見到的確實太少了。

關於教學的隨筆6

當前全區課堂教學改革在區教研室的大力推動下,已經營造並形成了良好的氛圍,各校正以實際行動紮實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結合全區課改新形勢的發展要求,我校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發揮信息技術的功能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進而推動教育現代化的發展。

我的觀點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和現代視聽工具和信息傳播工具進行教育教學,擴大教學範圍,提高教學效率,這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標誌。

關於充分利用現有信息技術條件,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我主要談以下幾點嘗試與思考,與大有交流:

1、廣泛建立與家長的飛信、QQ羣、微博、微信等交互式聯繫。通過這些技術手段,密切家校聯繫,遠程指導學生和家長明確學習要求,完成作業或前置任務,爲教育教學提供有益的助力。並且通過收集反饋信息,實現交互式因材施教。

鏡頭一:某家長收到如下飛信:“今天數學作業是《同步訓練》22頁解答題的第1題,挑戰自我第1題,第2題,整理在演草本上,注意規範書寫步驟。前置作業第1課。請家長督促。”

當家長每天能收到來自孩子的任課老師的飛信時,對於孩子在校各科的學習進度和要求瞭如指掌。家長能及時指導並督促孩子完成作業,在培養孩子方面家校同盟瞬間交匯對接,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思考一:隨着網絡交互式終端延伸至每一個學生家庭,遠程全天侯指導學生學習成爲可能。利用信息技術我們可以全面的交互式的指導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於學生學習中的問題了如指掌,使課堂上的交流與指導有更強的針對性。未來,隨着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學生人手一個無線終端的學習方式成爲可能,屆時學生的學習方式將變得更加便捷且豐富多彩,在時間、空間上也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有充分的迎接新技術挑戰的準備。

2、通過鼓勵和引導學科教師製作和使用“微課程”,有效提升優質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我們學校還將“微課程”資源上傳到共享雲盤上,爲學生自主遠程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

鏡頭二:裴景娜老師爲組長的生物教研組正在製作“觀察關節構成”的微課程。他們買回一條豬的前腿關節,小心剖開關節外的'肌肉和韌帶組織,充分展露出關節的內部構造,一邊用手機拍攝,一邊講解,錄製出關於關節結構學習的視頻微課,最後用繪聲繪影軟件對視頻進行編輯加工,。一段5分鐘的視頻“微課程”上傳到共享的360雲盤上,不僅可供全體生物教師每一屆學生學習該內容時點擊使用,也爲學生課外開展自主學習提供了不限點擊次數的課程資源。

思考二:建立豐富的網絡課程資源將有助於未來實現真正讓學生自主學習。今天我們所提倡的自主學習,還稱不上真正意義的自主學習。我們只是通過“導學案”或前置任務單告訴學生學什麼、何時學、怎樣學、學多深、學多快、學多少,這一切仍然都是由教師掌控下進行的,學生仍然沒有擺脫被動接受的狀態。真正的自主學習是學習者自己掌控學習內容、時間、程度、進度、方式和節奏。不懂的問題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反覆看反覆聽,直到明白爲止,不受任何外在的強迫。當學習可以被自己掌控時,自主學習才真正的開始。未來,信息技術使教師的職責發生重大變化,將不再以傳授知識爲主,而是重在建設網絡學習資源,培養學生掌握信息處理的方法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和共建學習資源將成爲教與學的核心。

3、發展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拓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自主空間。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學習效率。

在今天信息化課堂的大環境下,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學生的信息素養已成爲影響着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在更加直觀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還側重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強調了學生的自主體驗,強化了學生的求索探究精神,並在合作進行的小組學習過程中鍛鍊了合作意識。

鏡頭三:生物學科閆亮老師的課堂上,學生正在演示着自己和小組同伴一起製作完成的“西瓜蟲避光趨陰實驗”的DV視頻畫面。教師通過安排學生利用週末時間自行捉西瓜蟲並進行實驗,並要求學生以小組爲單位,互相協作錄製實驗的過程,在課堂中展示。通過這種方式,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並且使知識的鞏固成爲自然而然的事。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求知和進取的無窮樂趣!在課堂中學生展示着自己製作或觀賞着同伴完成的作品,學習的過程變得趣味無窮,怎能不提高課堂效率?

思考三:在當今信息時代,科學技術已成爲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信息化已成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總趨勢。在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一日千里的大背景下,教育勢必受到信息技術的強烈衝擊。建立在基於信息技術支撐下的全新教育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教育教學改革,必將成爲新時代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由之路!

關於教學的隨筆7

今天我和我班最有個性的一個小男生做了好朋友。上課時他一直不聽講,還總愛搗亂,影響其他學生聽課。所以,體育課時,我把他留下來,在教室裏我一邊做詞語課件,一邊試圖和他聊一聊。一開始,他老大不情願,看着我的眼神是充滿了戒備,小嘴抿得緊緊的,任我一個人在那自說自話。我反覆地問他:最不喜歡我什麼地方呀?他愣是不理會我。後來我又問最喜歡哪個老師呀?他還是不說,我就開始猜:是一年級教美術的楊老師?是教體育的付老師,還是教數學的劉老師?他仍舊不理會。我就說:不過我知道你最討厭的一定是盛老師了。這時,他迅速擡起頭,用奇怪的眼神看了一眼我,我隨口說了一句:你不會是最喜歡我吧?奇蹟誕生了!他撲哧一聲笑了:“你猜對了!”這下換我驚訝了。猶記得就在前一天,他還在課後踩髒了同學的課桌,我要他用抹布擦乾淨,他就是不擦,還挑釁地看着我,把抹布直接扔地上,氣得我是半天緩不過勁來。由於他上課愛搗亂,我倆好幾次大眼瞪小眼的對視過,說句心裏話,我還真有點怵他。這會聽到他蹦出這句話來,我心裏又不淡定了,一股熱流不經意地劃過心頭。

我停下手中的活,分別握住他的兩隻小手,柔情滿滿地看着他,問道:“哦,你爲什麼最喜歡盛老師呀?”稚嫩的聲音答道:“我最喜歡你給我們講繪本故事了,好有趣!還有卡羅利的小貓,太好玩了!”我想起來了,前兩天學這篇課文時,他難得地聽得很認真,還積極發言呢!原來是個偏愛“有趣”的孩子!是呀,一般孩子不都是喜歡有趣好玩的東西嗎?我順勢引導他明白:學習不光是要學有趣的東西,還要學有用的東西,更不能因爲自己覺得無趣可以不聽,就去影響其他需要聽講的同學,這樣我們班這列學習火車就跑不快了,也就看不到更多有趣的東西了。這會子的小傢伙認真地看着我,再認真地點了點頭,總算是和我達成了共識。我再趁熱打鐵提出和他交好朋友的建議,他竟欣然同意了。我心裏雀躍了好一陣。

接下來的時間裏,我飛快地敲着鍵盤輸入拼音或把詞語粘貼過來以完成詞語課件,他靜靜地守在我旁邊看我做事(我讓他下去操場上體育課,他竟又不想去了)。一會兒他對鍵盤上的大寫字母產生了興趣,興沖沖地拿來紙和筆把字母表的大小寫都寫了下來,說要拿回家好好看看。誰說愛搗蛋的'孩子是不愛學習的?只是教育者還沒找到開啓他求知慾的密碼吧?我想:真誠的愛,也應當是教育的密碼,如果今天我只是氣急敗壞地大聲對着他教訓一通,還會出現現在這種和諧美好的場景嗎?今天接下來的我的課上,他都表現的很好,信守我倆的約定,不再去搗亂調皮了。我心裏也不禁欣慰:謝謝你,孩子!你教會了我一個最寶貴的教育密碼,那就是——愛!

關於教學的隨筆8

英語作爲一種語言,必須融於一定的情境之中。課堂表演就是要創造一定的語言環境,給孩子一份自由發展、自由發揮的天地。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而表演正是集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於一體,它擺脫了死記硬背的舊模式。我在教學中,經常請幾人一組運用所學的知識表演,成效較大。

例如我在教句型“May I have a look? Sure,Here you are。”時,讓學生互相邀請:x x x,please,然後進行對話練習,講的流利、標準、響亮的,全班同學以掌聲給予表揚,這樣學生的表演結果顯示學生不但會說,而且能配上自己的`動作,表現得相當自然。於是在歡樂愉快的情境中學會了句型。

在教句型Are you xx? Yes,I am。(No,I'm not,I am xx。)時我設計了一個猜人遊戲,請一位學生拿針管扮演nurse,一位學生頭上扎頭巾扮演peasant。還有分別扮演worker、teacher等等。然後矇住一位學生的眼睛讓他用Are you xx?的句型提問,扮演者可根據問題進行Yes,I am或No,I'm not。I am xx 。的回答。通過實踐,我發現學生的興趣相當高,而且爭着練,練的面很廣。

在介紹“打電話”這一課時,我將電話機帶入課堂,在學生進行模擬打電話的過程中,我介紹怎樣開始打電話,怎樣撥電話號碼,怎樣使用電話常用語,以及怎樣結束打電話等。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全身心投入,猶如置身於一個充滿英語的國度裏,他們在感受英語國家文化的同時,也訓練了聽、說能力。

通過角色扮演的這種遊戲方式,達到了人人能說的目的,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聽、說能力。

關於教學的隨筆9

今天學習獨立閱讀課文《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這是一首兒童詩,內容很簡單,通過對大海、沙漠、夜空、草地等幾個場景中戰爭的描寫,在最後一節中發出祈盼,希望制止戰爭,維護和平。讓戰火中的孩子能和我們一樣在鮮花中讀書,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

由於是本組單元中最後一篇課文,所以我想把它既作爲全組課文的總結,又作爲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開端,以此帶動學生繼續通過閱讀和互聯網學習。搜索了一些戰爭中的兒童的相關圖片後,忽然想到了一個主意,教室裏就連通着因特網,爲什麼不把我收集信息的過程展示給學生呢?同時,最直接的與社會接觸給他們的必然是一個更加真實的世界。來到教室,孩子們三三兩兩圍了上來,楊航又向我請求:“老師,再看看我們軍訓的照片吧!”昨天發在博克里的照片讓軍訓時的苦不堪言變成了幸福的記憶,他們的幸福也更加促使我把班級的教學日記繼續寫下去,用“文學的耳朵”去傾聽“花開的聲音”,這是我的幸福。“哈哈哈……”教室裏的笑聲又浪潮般地涌來,直到上課鈴聲響起。我關閉畫面,開始說話:“同學們,你們剛纔的笑聲很感染我,在這樣美麗的春天,我們是多麼快活,多麼幸福,可是,在地球上的一些地方,卻有許多和我們差不多大的孩子,他們卻由於戰爭的原因,不能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6課《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孩子們表情有些凝重了,親情節這一段時間的讀書、活動,他們的感情細膩多了。我問:“昨天因爲春遊突然改期,所以我沒有佈置大家預習課文,但是有沒有同學已經讀過了?”有三分之二的同學很興奮地把手高高舉起來,我又說:“老師這會兒又被幸福包圍了!這就是你們自己開始主動地去學習了啊,我們經常說求知慾很強,這就是啊!”“老師獎勵,請全體昨天讀過的同學起立,一起把這首詩朗讀一遍。”

孩子們開始朗讀了,聲音和平時很不一樣,充滿了力量。我驚喜地發現,坐在最後面的陳文豪,居然也跟着大聲讀了起來,而且讀着讀着,他情不自禁站起來了,更加投入地讀着。

讀完後,我表揚了大家,誇他們真正是用心在讀了,所以很感染我,尤其誇了一下陳文豪。對他,我要小心翼翼地保護他每一次熱情點燃的時刻,然後能燒起一團火。“大家再快速看一遍,這一次看看你讀懂了什麼,有沒有不懂的問題?”趁熱打鐵,讓孩子們的頭腦開始動起來。巡視間,蔡欣達問我“巡弋”是什麼意思,張靈逸和孫朝毅問我“沙漠上怎麼還有戰爭”,都做了解答,初雲鵬已經在向我說感受了,他說他知道了戰爭對人類帶來了很大的災害,他要告訴那些發起戰爭的人,要制止戰爭,維護和平。開始交流了,今天居然是陳麒安第一個把手舉得高高的,很是高興,劉思遠、張曜雲、盧紫光、李泓毅、黃媛玲、蔡欣達、盧修文等等愛發言的同學已經帶起了一些人了,所以,永遠要在班裏樹立這樣的導向,讓最優秀的像領頭羊一樣一直帶着走向豐草肥美的知識原野。陳麒安把第一節很有感情地讀了一遍,不用多說什麼,他已經懂了,然後蔡欣達又說了對第二節的理解,劉思遠又迫不及待地把全詩總結成“戰爭破壞了人類生存的家園,人們就好像在進行‘慢性自殺’”!接着對動物無比熱愛的盧紫光又起來補充了他認爲人類戰爭和動物間的爭鬥不同,動物是爲了生存,是自然之道,而人類卻是爲了滿足自己的貪心,爲了掠奪資源,爭奪利益。這個孩子現在說得很有些見地了。盧修文又站起來問了“巡弋”的意思,本來想蔡欣達會很高興站起來的,不知道怎麼回事居然沒有說話,就找了幾個孩子解釋。最後楊航又深有感觸地起立說他用四個字來總結──戰爭無益。

感覺孩子們說開了,但是就戰爭中的兒童來說還是感性太少,於是我說:“戰爭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尤其是兒童。大家請看──”

我在百度圖片搜索中輸入了“戰爭

”字樣,很快,孩子們的眼睛就發直了,一張張滿滿的照片,還有一頁頁的數碼,給他們的心靈帶來了初次的撞擊,然後我選擇了一組圖片“戰爭,孩子們的眼睛裏不再有天堂”,點擊過後,殘破的庭院、驚恐的眼睛、身背大槍的士兵、被炸斷肢體孩子痛苦的面容……就這麼出現在孩子們眼前,而那一個個確鑿的數字,一個個真實的名字就此印入他們的雙眸,繼而定格在心,沒有陽光,沒有鮮花,沒有色彩,沒有歡笑……我只聽見了凝重的呼吸,然後我又打開一張《巴勒斯坦兒童戰爭遊戲》的圖片,語氣低沉地告訴他們:“更可怕的還是孩子們在戰爭中心靈的.感受,巴以衝突就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兩個國家歷史上長久以來的衝突,一直沒有解決,所以硝煙不斷,兩個國家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互相仇視,玩的遊戲都是戰爭遊戲,那麼我們試想他們長大後會怎麼樣呢?”

“新的戰爭!”孩子們異口同聲。

“是啊,世界就是這樣並不太平,讓我們再一起把雷利哥哥的呼聲齊讀一遍,讓全世界的人們都來維護和平之花吧!”

“爲了母親不再失去兒子,爲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爲了孩子不再失去父親,全世界應該一致行動起來,維護和平,制止戰爭……”

這發自一個飽償戰爭之苦的中國孩子內心的呼聲又一次在教室裏響了起來。讀完後,我讓同學們再次把目光投向窗外,他們的神情告訴我,窗外天天見到的風景在和平的環境下有了更深刻的內涵。然後我們一起又把詩中的最後一節讀了一遍,因爲我們雖然是國小生,但是依然能夠發出自己的聲音……

最後,我讓大家自由閱讀《兒童和平條約》和《園地四》中口語交際和習作的相關內容,並且讓他們回去後向老師一樣通過圖書或者網絡收集有關戰爭和兒童的信息,然後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把它們整合起來,製作成手抄報,或者網頁形式,或者其它的,來表達我們的心聲。

“深圳,在中國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經濟優勢,所以是一座國際型的都市,那麼我們作爲深圳的孩子,更應該放眼世界,風物長宜放眼量,爲世界的和平做我們能做的,應該做的。”

就這樣結束了這節課。

關於教學的隨筆10

課堂是學生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的主渠道,上好每節信息技術課,對培養學生信息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搞好信息技術課的課堂教學工作,提高信息技術課教學質量,是每一位信息技術課教師首要解決的問題。通過幾年來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以下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靈活運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

(1)、任務要明確、具體,具有可操作性,任務的大小要適當。 教師要在學習總體目標的框架上,把總目標細分成一個個的小目標,並把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細化爲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通過這些小的任務來體現總的學習目標。

(2)、設計任務要符合學生特點,要注重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

設計任務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文化知識、認知能力、年齡、興趣等特點,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循序漸進的原則,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儘可能真實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習者帶着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使學生的學習直觀性和形象化,對於學生來說,可以實現積極的意義建構。 (3)、設計任務時要注重與其他課程的整合。

設計任務時注重把信息技術作爲一種認知工具,把其他學科的知識作爲載體,融會在真實性的問題情景中,使學生置身於提

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協作學習過程中。

例如:學習畫圖程序中的矩形、直線、橢圓等工具的使用方法時,可以要求學生畫出家居平面圖、教室平面圖、學校平面圖等,學生既學習了畫圖工具的使用,又掌握了畫平面圖的方法。學習畫圖程序中的文字工具的應用時,教師可以先將中國行政區劃圖掃描到計算機中,要求學生填色、並寫出省會名稱等。這樣既學習了工具的使用,又複習了地理知識。

(4)、盡力體現以“學生爲中心、教師爲主導”的教學思想。 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指導下的“任務驅動”教學法,要求師生改變傳統的觀念和角色。學生在學習中起主導作用,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在教學中起組織、引導、促進、控制、諮詢的作用。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學習材料來實現。因此,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以“學生爲中心”,設身處地地爲學生着想。

二、大膽嘗試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

對於自主學習,我是這樣理解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提高教學的開放度,擴大學生的`自主權,引導學生設定學習目標,自主選擇學習活動方式和策略,鼓勵學生自我設疑,自我檢測,自我評價,自我糾正補救,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那麼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呢?我經

過一段時期的摸索與實踐,以建構主義理論爲基礎,在課堂教學中採用了這樣幾種教學模式,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效果。 (1)設置疑問模式

教師或學生置疑。指導學生質疑,學生自習解疑,師生共同歸納,再設置相應訓練加以強化和反饋。這種模式以疑問爲線索,以解疑爲動力,以活動爲手段,以澄清問題,強化知識,提高能力爲目標。

(2)目標驅進模式

教師出示目標,或學生自行確立目標,教師引導學生圍繞目標學習設置相應問題,組織討論。突破重點,難點,疑點,佈置相關聯繫,詳析總結,迴歸目標。 (3)自學—合作模式

教師提供必要的幫助指導,對學生學習發揮主導作用,學生自學,能動的學習。該模式的核心體現在學生在學習中自我建構知識。有利於真正發揮學生在學習這個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符合“教是爲了不教”,“讓學生學會學習”的現代教育思想。

三、教學模式的多樣化

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的推動下,使信息技術課展示給學生的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擺脫封閉式教學方法,探索多樣化教學模式,才能使信息技術課真正地“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在教學中,我一般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模式:

1、演示、講解模式:某些知識藉助於設備演示,教師在其中做適當的講解,能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教學生“圖文混排”一節時,我採用的方式是:邊出示用FLASH製作的課題畫面邊講述本堂課的學習任務,然後再依次展示圖文混排的示例,這樣生動形象的表述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易於接受。 2、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是“任務驅動,注重實踐”。通過教師將教學內容任務化,並在營造的模擬情景中提出任務,驅動學生開展學習、探索活動,尋找、搜索相關知識,歸納完成任務的方法和步驟。緊接着進行上機實踐活動,進行驗證。如此循環到該課全部任務完成。最後進行復習整理,融會貫通。

3、小組協作竟爭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課也可將現代企業的管理、合作、競爭等現代意識引入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組成2—5人的小組。分組的依據一般包括性別、年齡、學習成績、知識結構、社會背景、以前小組學習的經驗等。小組成員最好有一些差異,能夠互補互助,有利於每個小組成員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彼此之間獲得更多的經驗信息。倡導小組協作學習的同時,還要強調組內個人之間的競爭,比一比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誰對問題本質的理解全面深刻;誰提出和探討的問題最多;誰收集信息的渠道方式多,信息準確;哪個小組的協作、溝通能力強、作品

內容與風格都很不錯??這種競爭是在協作基礎上的競爭。每個成員的學習、實踐及成果爲整個小組共享,每個成員的成功都與小組的成功聯繫在一起,而每個人都成功就必須組內協作、互幫互助。

4、問題探究教學模式

“問題探究”教學模式是根據教學內容及要求,由教師創設問題,以問題的出現,創造欲和主體意識,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把教學過程設計爲學生主動探索知識,進行創造思維的過程,以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造性品質。

在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爲學生創設一個適當的問題情境,課程整合要求通過各種各樣的問題情境來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開展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相聯繫的橫相教學,把相關的學科知識和能力要求作爲一個整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一個或幾個不同學科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任務中學習。

2、指導學生將信息技術作爲一種工具應用到其它學科的學習中去。以課程整合思想爲指導的教學模式需要師生在個學科教與學的環節中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爲獲取信息、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工具。要求學生能夠有效地使用信息工具處理信息、表達思想以及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關於教學的隨筆11

浙江省富陽市富春第五國小 李國萍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語文新課程標準》),新課標要求我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貫徹“以讀爲本”的理念,返樸歸真,讓朗朗的書聲回到教室。在低段的語文教學中我很重視朗讀,但是怎樣讓學生讀進去,怎樣讀好,讀得精彩,心中沒底。有時往往你讀我讀大家讀,讀到最後還是在一個層面上繞圈,不知道怎樣引導學生深入讀課文,從字裏行間去體會課文所含的意韻,讓我較爲困惑。上了《難忘的潑水節》給了我新的啓發。學生走進了文字,讀得有滋有味,讀得深情並茂,課堂洋溢着一種濃厚的情感氣息。以下是其中的一個片段:

師:周總理真的來了,同學們看見了嗎?老師把周總理請到了我們的課堂。

(課件:周總理圖)

你能說說他的穿着嗎?

師:在課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讀一讀。

(學生反覆讀,讀通順)

師:當你看到周總理這一身打扮,有什麼感覺?如果你是傣族人民中的一員,你看到周總理這身打扮有什麼感覺?

生:周總理穿的.是傣族的服裝。

生:周總理這樣子打扮真親切啊!

生:如果不看這篇課文,我就不知道哪個是周總理了。

師:是啊,周總理穿着打扮和傣族人民一模一樣,和傣族人民融爲一體了。他不僅跟大家打招呼,而且和傣族人民歡快的舞蹈。

誰再來讀讀這段話。

這一片段我讓學生讀通周總理外貌描寫的句子後,讓學生說說“當你看到周總理這一身打扮,有什麼感覺?”把學生置身到潑水的人羣中,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真正體驗語言文字,從文中去感受,去品味。學生首先發現總理穿的衣服和傣族人民是一樣的,緊接着產生“如果不看這篇課文,我就不知道哪個是周總理了”這一感受,很可貴。學生真正感受到周總理就是傣族人民的一員。我想在閱讀教學中的“讀”,應該是讀與理解並重,以讀促進理解的深入,同時,深入地理解又使學生的讀具有自我的個性特色。

關於教學的隨筆12

從事美術教學也有一段時間了,開始我按照舊教材進行授課,所上的課學生也都喜歡,課堂進行的也較爲順利。不過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示範,學生練習。可自從進行課改後,美術課進行模塊教學,教材內容涉及面非常的廣泛,這爲我們教師留有極大的空間卻也無形中增加了難度。以美育促進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藝術修養的同時要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我積極投入新課改之中,也上了一些受同學歡迎的內容。在上新教材時,我發現有的模塊學生特別喜歡,可是有模塊學生就不那麼感興趣了。特別是學校進行新的課改實施小組教學後,學生面對面,四個人一組這種現象更爲明顯。在美術課堂中,總是有點說不出的感覺,課堂上學生也不是非常積極主動的學習,參與過程中學生也缺乏相應的靈活性,思維不是很活躍,課堂反而有點沉悶,不能夠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也是我很是鬧心的地方,別的科目都轟轟烈烈進行課改而成果顯著,而自己的美術課毫無起色。總覺得自己辛苦的備課和上課沒能得學生的喜愛和重視而悶悶不樂。我心想一定要找一個好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不能拖學校改革的後腿。恰好準備進行設計應用這一教學模塊。我下定決心,要改變這一現狀,上好這一模塊的每一堂課。

怎樣選好教學內容,這是我首先要解決好的關鍵問題。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我在課堂上徵詢了學生的意見。讓同學們寫出了對這一教學模塊中希望學習的內容和想法。整理後,大概歸納出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能夠有新意,讓學生上課有興趣、有動力,願意去學;二、課堂綜合性要強,不要侷限於美術方面,可嘗試加入其他元素、知識,讓課堂變得有趣味性;三、課堂準備的材料最好是少花錢或者不要花錢;四、符合小組學習的要求,能夠讓學生共同協作,集體完成。學生提出的建議還真讓我有點爲難,看是簡單的四大方面,其實要求不低!但是我想,這是以往上這一類課程失敗的原因所在。要是從學生角度考慮,想想能夠在緊張而繁忙的文化課中,解放出來,得到片刻的放鬆,又有所收穫,這何嘗不是現在學生希望得到的。因此,我下定決心,一定要上好這節課。雖然,據計劃上這一模塊的內容還有半月有餘!可是我想,做好充分的準備,必定能有所改觀吧。我有這個信心,希望能夠獲得成功。

那幾天裏,我就如何進行選題,可謂是煞費苦心。提出了很多方案,但也都一一否定,比如剪紙、泥塑、彩繪、陶藝等等,這些有的也是我往年我選過或者上過的,可是我總覺得少了些什麼?當然,和學生提出的建議不無關係。真要符合他們的要求,不花錢,有綜合性探索性和趣味性,還真讓我犯難。真想就此放棄,選一個好上的教學內容,比如繪畫,以及美術書法。可是當我想起自己在課堂上徵詢學生意見時學生喜悅的心情和眼睛中流露興奮的神色時,我動搖了,還是再試試吧!要超越自己,不走以前的老路,不能因爲有困難而躲避!想想頭段時間學習的人民的好教師張莉莉,不畏困難、不怕犧牲,全力以赴爲學生,我能因爲這點困難而退縮嗎?不!我告誡自己。我也相信,一定有好的解決方案!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正巧!那天晚上在家看了央視的一道科普欄目——《原來如此》。在人們習以爲常、熟視無睹的生活中,發現問題,通過質疑、假設、實驗、求證,給予科學的探究。我突然靈光一現,我爲何不借鑑這一方式,引入我的美術工藝課堂呢?有了大的方向,我將考慮着怎樣進行更細緻的內容設定,更適合這種教學模塊。能讓學生在愉快輕鬆的環境中有所收穫。一次,在洗碗時,看到水上漂浮的油花,變化出不同的形態,甚是好看。不禁想起小時候玩的肥皂泡上變化的色彩,還有喜歡看到水中油花。嗯?有了,記得大學課本上有過一副吸附的圖片,可是我一直沒有嘗試過,我何不在這一內容上多下功夫呢?

手邊沒有相關資料,我上網查詢,這方面也只是隻言片語,也沒得多少參考價值。看來得自己動手嘗試,要不怎麼給學生上課呢。說幹就幹,我忙接了一盆水,滴幾滴墨汁看看效果,可是墨汁並不是我期待的那樣飄在水面,而是直接下沉。試驗幾次,也不得要領。想起小時玩的一個讓硬幣飄在水上的遊戲,要想成功,必須要讓水靜止,而且硬幣上面必須不能沾水。由此也想起一幅幅畫面,唯美而又詩意:河塘浮蓮、鵝浮綠水、小船盪漾、還有在水面上快捷而輕盈遊動的水黽。這些動靜結合的畫面給我很大的啓發,水錶面的浮力和張力應該是解決這問題的關鍵所在。針對這一問題,我又進行了多次不同的嘗試,最終有了直觀的感受,圓形器皿最好。這也爲我在教學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有了解決的方案。接下來我嘗試了不同的物質混合,如白糖、食鹽、洗潔精、甘油等進行嘗試,尋求最好的方法,以便在課堂上達到最好的效果。看着水面上墨跡形成的不同造型,它們往往自然流暢、渾然天成。有奇石怪木之意味,具巧奪天工之神奇。每一變化,總有新意,也讓人浮想聯翩,從而又有新的發現,這種水墨真可謂藝術與珍玩的巧妙結合!以此爲教學內容,鍛鍊學生的豐富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是在合適不過了。當然了,要成爲設計工藝課程,還得在設計上下功夫,這種只停留在水中的藝術肯定是不行的,要想法用紙等物吸而附之在紙面進行設計才行。我在家裏找了不同類型的紙進行一一試驗,最後得出了結論:紙質較厚且吸水性強的效果最佳。比如,速寫紙,水彩紙,宣紙等,而較薄吸水不好的紙形往往不清晰,模模糊糊。我想課堂學生們一定能夠找到他們最爲合適的紙張,要讓他們進行自己的嘗試,尋求最好的材質。在體驗中尋求最終的結果,我想,這種方法也是可行的。最後就是進行構思,二次創作以及裁剪,也就是再次的設計。當然這相對來說,綜合能力以及美學修對學生還是有比較高的要求的。不過這也正是課堂的點睛之處,讓學生髮揮想像,從而激發學生的濃厚的興趣。當然對於其中的一些操作技巧,還有一些相關的構圖美學方面的知識,也是這節課探討的知識點,只是在體驗中感知,而不是一種枯燥的說教。有了這些大的構思和框架,再加之我親身嘗試和探討。我相信,這堂課能上好,也必然上好!雖然可圈可點的地方較多,但是它能夠促使學生有學習的動機,求知的慾望,和不斷嘗試的動力,我想這也夠了。當然,我也希望能達到《美術課程標準》中的基本要。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感知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形成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我想,這些還得只課堂後驗證。

“水墨吸附”這一教學的實施具體分爲四個階段:一是材料準備、範畫欣賞階段;二是放墨成型、造型練習階段;三是把握時機,讀圖定型階段;四是適度造型、展示作業階段。

在教學中進行分組合作小組教學形式,運用用啓發式教學爲主,大的方面爲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嘗試解答工,得出結論。

(一)材料準備、範畫欣賞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分爲兩個步驟進行。第一步準備工具,要求學生明確本節課所學技法所用的工具及材料,並且對多種材料要進行分類。具體說來,主要工具分爲墨汁、水、紙等。輔助工具主要有毛筆、滴管、細吹管、扇子、等。第二步展示課前所制範畫,從畫面特徵上引導學生,使學生對這種暢快淋漓、流暢自然的形象所感染,急切想了解其製作技法,以及這些工具的用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慾望。學生的激情被允分的調動起來,課堂順利進入第二階段。

(二)放墨造型、嘗試練習段段

“放墨成形”階段是“水墨吸附”的核心階段,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本環節教學中,針對學生特徵及興趣愛好,對教學方法給予充分的考慮。通過設疑、嘗試、歸納等。使學生掌握本節教學學習重點以及水墨吸附技法和操作的要點。首先要使墨汁浮於水面,這是後面操作的關鍵。分爲兩個步驟:

針對墨汁於水中擴散或下沉兩種現象給以演示,引導學生行嘗試,要求學生從改變水的表面性能給以解決。經過啓發,學生多次嘗試瞭解了墨汁浮於水面是因水的表面張力的緣故,而牽引力受容器材質及形狀影響。就這一問題,不同小組得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解決方案。有的學生爲讓水面張力增大,用廢舊的報紙對水面接觸而實現。有的則從墨汁性能方面做文章,嘗試用碳素墨水,繪畫墨水以及中性筆的筆水,也有了收穫。有的同學認爲必須保證水的靜態……在這裏我不僅爲學生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我感到驚歎。通過認識的昇華,學生們迅速掌握了滴墨的技巧,他們驚奇於墨汁滴於水面所形成的圓暈。一些急不可待的學生已經嘗試運用各種方法對墨跡進行牽引變形。

我抓住時機,進行必要的指點並要求學生用合適的工具進行造型。學生們大膽嘗試各種技法並且充分享受墨跡在水面流動所形成的各種美麗紋樣的樂趣,在這期間,我看到有些學生除了用準備好的工具以外,還即興用自己的髮卡,指甲進行製作。他們有的破墨在滴在破的方法,從而形成年輪般的圓環;有的屏氣凝神,用筆尖牽引;還有的用書本,手不斷的扇動;性急的男生乾脆搖桌子來晃動圖形,引得同組同學的責備。我認爲,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這是毋庸置疑的。

在巡查中,也看到一些學生由於心浮氣燥氣燥屢次失敗,但是不斷的去嘗試,毫不氣餒。更看到好多學生積極開動腦筋,用身邊能有的的物質進行嘗試,比如洗潔精,眼藥水、牛奶。我心裏不禁啞然學生的求知慾還真高呀!不過想想自己以前的嘗試,也是,面對感興趣的事物,一定要探尋最終的結果,現在網絡上的好多遊戲不也是這樣嗎,他們抓住了人們的普遍心理。我也是,我在想最起碼這堂課是這樣。這時候我聽到一片驚呼聲,尋聲而去,看到四個腦袋正頂在一起,邊做邊嘆息着。原來他們用酒精進行嘗試,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見他們輕輕的滴墨汁到水上,墨汁迅速擴散而成橢圓形,然後,會慢慢縮小,此時用筆帽沾一些酒精,輕輕地接觸到墨暈面的中心,由於受酒精的推力,墨暈如爆炸般的向外擴散,又迅速的回縮,形成各異的圖案,像花朵,像煙火,像開屏的孔雀……我爲學生的這一發現而感到高興,說實話,在這之前,我也進行了多種物質的試驗,但沒有進行酒的試驗。看來在準備的在充分也有疏忽的時候,這時候我才真正理解什麼是學無止境了,探索是無窮盡的,這也給我了一個啓發;這以後備課之中,要儘可能的細心,要周到而不能大而化之,更不可草草了事、模棱兩可。我在課堂上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學習了知識。我在想,這種情景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是不可能遇到的。那時的我是教學的主要組織者和主導者,大多數時候是我在講,學生在聽。像現在這種互動的學習,是從未用過的了。在巡查指導中,適時鼓勵學生和肯定學生,提出一些問題進一步發激發學生主動積極的探索慾望。使學生爭取成功,要求學生允分發揮個性。膽大心細的捉墨跡的瞬間造型。教學在不斷的互動中順利進,學生在不斷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體會到創造過程的樂趣。課堂教學氣氛推向了高潮,興奮、喜悅、驚歎、鼓勵在學生中傳遞。課堂成了美麗圖案的世界,世界墨跡流淌的海洋。我由衷的高興,這不就是我要的課堂效果嗎?

(三)把握時機,讀圖定型階

讀圖定型階是本節課程的第三階段,也是學生如何用以前所學知識,從變化各異機理中尋求美感,進行定格的過程。主要要求學生能夠正確觀察,從各個角度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把握吸吸附畫面的墨色變化。線條的剛柔點線面構成等要素。尋求最美的瞬間將流動的藝術凝固於紙上,形成紙面藝術。這是這一課程的關鍵,選取圖案的好壞,直接影響着下一步的裁剪構圖和二次創作,顯得格外重要。這一過程中,我提出:準,狠,穩,輕的要求。同時,要求學生嘗試不同紙特性,在此過程中,他們積極的運用不同紙張進行嘗試。並且在討論中得到了正如我所料的結論:吸水性較好的紙,大多成功,而較薄,吸水性差的紙更易於失敗。在技巧上,要求抓住機會,尋求自己感興趣,喜歡的圖案進行吸附。在在這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學生審美不同對美的把握有多麼不同,有的學生不能很好把握需要的最美的瞬間,從而失去最好的機會;而也有的這太過於心急,往往敗得一塌糊塗;當然也有小心謹慎一舉成功的。這也給我了一個啓示,面對事情要膽大而心細,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能拖泥帶水,學生不也是很好的例子嗎?在教學中,對於心急的我則要求放慢,對於猶豫不定的則鼓勵適時出擊。另外,我要求學生積極和本組同學討論法,使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多渠道獲取視覺信息,並且攝入大腦進行重組。尋求最美瞬間。同時還讓他們感受怎樣的情景下才是最美的,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和對美的感受力。

(四)適度造型、裁剪、展示作業階段

“適度造型”是水黑吸附的最後一道程序。由於水墨吸附足偶然成形,有的形象並非在人們的預料之中。我們可以適當處理,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藝術加工,可是這抽象痕跡形化。其更具欣賞性、趣味性、教學中,我要求學生要思維敏捷,頭腦冷靜。因爲對形象處理不好則會“畫蛇添足”,破壞整個吸附畫面的效果。首先,啓發學生求墨跡造型的閃光點。要求學生拋開固有觀念。充分發揮吸墨成型的獨特性,以紙面形象爲學向,引導學生進行誇張省略做出最佳的裁剪構圖。其次,要充分考慮其畫面風格,選擇合適的方法行添加,使其渾然一體。比如對於有的畫面要求學生用毛筆沾淡墨進行勾勒;有的則直接用較濃的墨滴成以增加隨意性。最後,還要使學生明白後期製作要少而精,起到點睛作用,且不可過分強求,而使吸附失去趣味。通過對學生的講授及點撥,他們大都能夠積極實踐,大膽創造。如有的學生談出自己對吸附畫面點線面變化分佈的看法,則可以使其從構成角度進行考慮,剪裁注意對比與均衡的炎感有的同學對整個圖案的氣勢較爲在意,則可引導從水、雲等自然現象進行想象。有的則以自由型爲主,動物造型花卉形狀方面給以審視通過這種引導大部分學生能夠從自己的作品中找到較爲理想的形象,從而使審美意識得到提高。使學生改變思維模式。從平常所見到的具象---抽象,轉爲抽象——具象。這種逆向思維對學生以後的學習生活意義深遠。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爲他們的作業取了富有詩意的名字,還有的學生爲其製作了精美的畫邊。配以美妙的詩文。學生們創作激情高漲,妙趣橫生、富有意味的吸附畫面不斷出現。隨後,他們進行了作業講評,學生們互相評議,欣賞自己創造的精美的畫面,喜悅之情於言表。我在想,這節課不管學生學的什麼,最起碼他們這狂熱的學習激情和這種勇於探索的求知慾望,已經深深地感染和打動了我。這節課,雖然依然有很多可點可圈之處,不是非常的成熟,但是卻讓我記憶深刻!

課雖然結束,但學生們的興趣未減,他們積極探索、不斷實踐,又提出了紙遮法、塗蠟法等技法。製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吸附圖案設計作品。這些作品已經初步的體現出學生的審美情趣,有了一定的思想。我有時也在想,其實知識對於我們來說是不可能學完的,老師更是如此。就像吸附水墨這堂課,其意義並非使學生掌握吸附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一種思維習慣及學習方法,達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及創造能力。也正因爲這樣,在後面的課程設計中,我選了更多學生樂於接受的課程,如植物、糧食顆粒粘貼畫、紙藝等綜合性設計課程。也有着不錯的效果。當然,我也在享受着這種新的挑戰並快樂着。正如古人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學無止境,奮鬥不已。我想,對於上課,也是如此。

關於教學的隨筆13

一、限時默讀

任務:培養學生快速默讀的能力。教師在講桌上放一個大鬧鐘。在學生默讀時教師巡視全班學生,進行個別指導,重點幫助後進生學會從上下文猜測生詞和不理解的句子意義。

步驟:

1。教師佈置任務:5分鐘內讀完本文,劃出所敘述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活動情節。

2。熟悉課文有關的背景知識。根據標題或插圖理解本文大意,並提出一至兩個問題。

3。學生粗讀,並找出答案。

4。檢查答案,鼓勵學生大膽舉手回答問題。教師做出簡短講評。

在進行快速默讀時,要求學生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保持室內安靜,爲避免學生出聲閱讀,開始時可讓學生口含乾淨之物,指導學生依靠眼睛逐行閱讀,克服回視習慣,避免頭部擺動,避免停下來查找生詞詞義。國中學生初學英語閱讀時,不把詞、句譯成漢語,便覺得理解不徹底。爲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帶着Who? Whom? Which? How? When? Where?等基本問題去讀,讓他們通過閱讀實踐體會到這些詞的解決辦法便是理解,用帶着詞讀的習慣代替翻譯閱讀習慣。

二、精讀

任務: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詞句,分析篇章結構,掌握文章的思想內容,作者要表達的信息以及做讀書筆記等,進而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這一階段採用民主討論、自由發言的.教學模式,啓發學生大膽發言。

步驟:

1.學生再仔細閱讀一遍課文。利用課文解釋逐句逐段地理解課文大意,找出新的詞、詞組、句型和無法理解的語言點。

2.引導學生運用基礎語法知識分析長、難句的結構,理解句子的意思。如確定句子類型,理解關聯詞的意思,識別起着承轉合作用的關聯詞。

3.進行逐段閱讀,找出每段的中心句(一般在句首或句末)和大意以及上下文的邏輯聯繫,並編寫提綱。

在這階段,應加強指導學生如何做筆記,如:把課文中的常用詞語、重要內容或對自己有用的知識,用筆記或卡片記下來,既能豐富和擴大詞彙,幫助複習,也有利於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

三、聽讀結合

任務:通過訓練學生聽和朗讀的能力,來操練鞏固新語言材料。學生聽錄音(或教師的範讀)並朗讀段落篇章,不僅能幫助理解,還能幫助記憶。

步驟:

首先,讓學生看着課文輕輕跟着錄音讀。然後,讓學生不看課文輕輕跟讀。最後,讓學生放聲朗讀。朗讀時,要靈活運用齊聲朗讀(全部或部分)、個別朗讀、伴隨情景朗讀、表情朗讀等幾種方式,同時,還要注意講解有關的朗讀知識,培養學生整句理解和朗讀能力。

四、讀說結合

任務:培養學生連貫自如地表達思想,進行口語交際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操練和鞏固課文所學知識。

步驟:

1。就課文回答,採用師問生答、生問師答、生生互相問答的方式,也可進行分組問答比賽。提問類型:特殊疑問句、一般疑問句、多種答案選擇和是非題等。提問內容多層次:真實性問題和評論性問題。

2。用英語口頭解釋課文。教師可請學生解釋讀過或聽過的一段課文。

3。複述課文。複述課文中含有語言點的句子和複述整篇課文的內容。引導方式:提綱、關鍵詞、圖表、及圖畫等。要防止背誦,啓發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課文內容上。可用角色表演(對話體課文或劇本)和講故事(故事性課文)形式複述課文。

五、讀寫結合

任務:達到消化課文中的語言知識,運用課文中的語言材料進行寫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步驟:

1、進行課文細節內容的筆頭訓練。可採用問答題、是非題、選擇題或組句成段(文)等形式。

2、進行課文整體把握的筆頭訓練。寫段意、主題思想、縮寫與仿寫或將學過的課文改編後進行聽、寫或填寫測驗等形式。

3、進行新語言點的筆頭訓練。可採用釋義、造句、合句或拆句、句型轉換等形式。

在閱讀課上,只要根據實際情況,選取其中最合適的某些方面進行寫的訓練即可,沒有必要面面俱到。

關於教學的隨筆14

教學目標:

1、瞭解本冊數學書的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2、明確數學課和數學作業的要求,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爲習慣。

3、通過講故事,悟出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並掌握一些數學學習的方法和技巧。

教學重點、難點:

1、明確自己本學期應有的學習態度,認真紮實地上好每一節課。

2、悟出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並掌握一些數學學習的方法和技巧。

教學過程:

一、認識本學期學習任務

請你看一看數學課本的目錄,再來向大家介紹本書的內容,你能行嗎?試一試吧。 瞭解本冊課本學習內容。

二、介紹本學科的相關要求

問題1:上課前要做哪些準備?怎樣愛護書本?

(一)學習用品

1、課前準備好學習用品放在左上角。

2、書本要包皮,不亂塗、亂劃、亂寫。

3、作業用鉛筆寫。

問題2:課堂上注意哪些紀律?在教師辦公室注意哪些紀律?

(二)學習紀律

1、坐姿端正不做小動作(慎言慎行)

2、積極發言,聲音響亮,表達完整。

3、老師講話時看老師,老師寫字時看黑板。

4、預備鈴響後馬上回座位靜候老師到來。

5、上課遲到或進老師辦公室喊“報告”,得到允許後方可進入。

6、做作業獨立完成。

問題3:做作業應注意些什麼?

(三)家庭作業要求

1、按時、按質、按要求完成作業。

2、訂正要重新寫,不得在原題上改;在練習冊上可以直接訂正,但要換一種顏色的筆。

3、答題用鉛筆,字跡工整,爭取做到乾淨、整潔、不塗改。

4、班級姓名按照要求寫在指定地方。

5、連線要用直尺,畫圖要用鉛筆和直尺。

6、當天作業當天訂正。全對直接交組長,有錯訂正經老師批改後交組長。

7、每天的家庭作業必須要家長檢查後簽字並寫上完成情況。

(四)課堂作業的要求

1、按時、按質、按要求完成作業。

2、認真書寫,字跡工整,爭取做到乾淨、整潔、不塗改。

3、做完一題空一行。

4、有錯當天及時訂正,養成檢查的好習慣。

5、用鉛筆寫作業。

6、凡是請假的同學,來校之後立即補作業並及時上交。

三、聽故事悟道理——介紹數學學科的學習方法

有個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小孩走過去看他釣魚,老人技巧純熟,所以沒多久就釣上了滿桶的魚,老人見小孩很可愛,要把整桶的`魚送給他,小孩搖搖頭,老人驚異的問道你爲何不要?

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

老人問:“你要釣竿做什麼?”

小孩說:“這桶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 你們說,這個小孩是不是很聰明? 重要的還在釣技。

學習,不能只記住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

下面王老師就爲大家介紹一些數學學習的方法:

1、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當學習遇到挫折和困難時,不要退縮不要抱怨,相信自己會漸漸好起來的。

2、學會合理安排時間。一定要積極的利用一些零碎的時間回憶的知識,如果錯了或不知道了看看課本。

3、數學預習不能少。數學聽不懂的重要原因就是上新課時前邊學過的知識還沒有弄懂或者舊知識已被遺忘了。而預習可以爲上課做好準備,從而讓學生能主動的聽課,能帶着問題聽課。

4、聽課要專注。人只有在專注時才能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5、課後複習要及時。課堂上學會了的知識,課後還會忘記,有時很快就忘記。因此,只有及時複習,才能降低遺忘,鞏固所學知識,複習的方法是先看課本,然後再做習題,而做完作業後,歸納知識點和方法。

6、週末複習很重要。到週末,有必要對一週的學習內容進行總結和複習。

四、全課小結

新的學期,新的征程。願我們班所有學生這個溫暖幸福的大家庭裏,快樂每一天,進步每一天,收穫每一天!

關於教學的隨筆15

學生的思維訓練角度來考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對概念形成過程的教學。從知識結構入手,考慮教學概念與已學過相關概論的關係以及教學概念本身的特點,然後從學生的認知角度考慮,能夠訓練或培養學生的什麼思維方法,創設切實可行的情境。下面介紹我在教學實踐中讓概念在相應的教學情境中生成的一些做法,供同行者參與。

1、通過歸納創設教學情境

國中代數,對新內容的學習較多地使用了歸納的方法,相當部分的運算法則和運算律都是通過歸納出來的,即是從個別、特殊的事物探究總結出一般的規律,它不是嚴格的數學證明,但卻是非常重要的思維方法,適合國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它不僅適用於公式、定理、法則的歸納與發現,也適用於對某些概念本質屬性的探究,可以作爲情境創設方法,以單項式概念教學爲例加以說明。

問題1:請同學們回憶,代數式是什麼樣的式子?(找幾個同學分別寫出幾個代數式)

分析:提問三五個同學,在黑板上寫出五個左右的代數式,其中可能有單項式,也可能有多項式,然 後 老師把其中的單項式選出,若個數不夠,老師可以把備課時事先準備好的單項式再補充進來,得到一組三到五個單項式的集合,爲下面的`探究作好準備。這樣做的好處是,所研究的單項式大部分是由學生提供的。

問題2:認真觀察黑板上的一組代數式( 4a 2c , -2y, x3, 0.1m2 n3),說出這幾個代數式的特點,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分析:學生可能對“相同的地方”不太明白,老師可以給予提示,即它們之間在運算種類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以便學生有方向地進行思考、討論,朝着“它們都是數與字母的積”的方向努力。在此基礎上觀察出它們不含有什麼運算,也爲以後學習多項式作好準備。

問題:同學們好好想想,-2、x,是不是單項式呢?

分析:又回到特殊情況,使學生懂得單個數、單獨一個字母也是單項式。

2、通過類比創設教學情境

一般來說,一個概念都不是孤立的,一些概念之間往往有着十分緊密的聯繫,對那些相近或相似關係的概念,因爲它們有着諸多的相似,所以用類比的方法進行教學,教學效果會更好。類比的方法不是嚴格的數學證明方法,它是根據事物間的共同特性,由一事物研究另一事物的思維方法,可以作爲概念教學的情境創設方法。下面以同類二次根式爲例加以說明。

問題1:回憶同類項的概念,寫出一組同類項,並指出這一組同類項“同”在什麼地方?

分析:由於同類二次根式與已學過的同類項的共同特點是“同類”,的所以在類比之前要強調“同類”的含義,只有弄清楚了同類項中“同類”的意義,再進行類比到同類二次根式才能產生思維的飛躍。

3、直接說出概念創設教學情境

概念教學的目的不僅在於概念本身,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的情境創設,使學生學習到某種思維方法,然而有的概念,它的定義象名詞解釋一般,這種概念的教學情境創設可直接給出其定義,然後讓學生分析理解定義的文字表述,從而訓練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下面以多項式的項與次數爲例加以說明。

Tags:隨筆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