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家居親子 美容瘦身 服裝搭配 職場 娛樂明星 旅遊
當前位置:雅秀範 > 娛樂明星 > 娛樂

爲啥電視劇都是45分鐘一集:15分鐘的倍數

欄目: 娛樂 / 發佈於: / 人氣:2.02W

總有些事情,我們司空見慣,直到某一天,才忽然想起來問爲什麼。比如,爲什麼我們看到的電視劇都是45分鐘一集?其中原因,既關乎電影史,也關乎收視率。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其實就是“走錯一步,滿盤皆輸”的經典案例。

爲啥電視劇都是45分鐘一集:15分鐘的倍數

15分鐘的倍數

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國產電視劇,全都是45分鐘,其中原因非常簡單:廣電總局規定每集電視劇播出時長45分鐘,是爲了不給電視臺在電視劇中間插播廣告的機會。

但爲什麼是45分鐘呢?這要從上個世紀說起。在數字化還沒有普及之前,播放電影、電視劇的設備,都是電影膠片卷盤。那時沒有數碼攝像機,所以都用膠片拍攝,沖印後再用底片播放。如果是電視劇的話,還需要電視臺將之轉成廣播信號。這種卷盤一盤最多能容納15分鐘內容,所以那時所有的影視作品的時長都是15的倍數:短片15或30分鐘,電視劇45分鐘,電影則是90或120分鐘。

這樣的梯度也容易理解:在家看不要錢的電視,注意力自然難以集中,而花了錢去電影院看,則可以多堅持一會。但再久就不行了,因爲要上廁所,會影響觀影體驗。

爲啥電視劇都是45分鐘一集:15分鐘的倍數 第2張

如果導演堅持要拍攝46分鐘,或者121分鐘的作品,將是非常麻煩的事情。膠片卷盤又大又貴,搬來搬去還是很累的,這方面,電影院的工作人員深有體會。電影拍好製成拷貝發到全國電影院,要保證同時上映,則需要很多拷貝,成本就上去了。所以,121分鐘的電影非讓導演剪掉1分鐘不可,這樣就可以節約多個卷盤。距離近的電影院還可以共用一個拷貝,你家12點開場,我家是12點半——你先放兩張盤,然後送到我家放,就這麼接力下去,又能省錢了。

數字化普及後,美國把電視劇拍成40分鐘或20分鐘。40分鐘的大多屬劇情類正劇,20分鐘的則屬於《生活大爆炸》這類的情景喜劇。情景喜劇不拍成40分鐘是因爲這類劇不像正劇那樣劇情連貫,一集就是一個故事,編劇還要設計出滿滿的笑點,實在很難。

爲啥電視劇都是45分鐘一集:15分鐘的倍數 第3張

至於爲什麼是40分鐘和20分鐘,則完全是爲了湊整數。40分鐘一集,加20分鐘廣告,就湊滿一小時;20分鐘一集,加10分鐘廣告,就湊成半小時。湊成整數,統計收視率就方便了,拿到收視率數據,電視臺就可以找廣告商要廣告費了。這有點像體育轉播,什麼時候踢比賽,不是看球員什麼時間競技狀態好,而是看什麼時候看轉播的人多。

路徑依賴理論

那麼,一首歌爲什麼都在4分鐘左右呢?難道也是因爲容量限制?

爲啥電視劇都是45分鐘一集:15分鐘的倍數 第4張

恭喜你答對了。早期的黑膠唱片,容量有限,只能錄製大概5分鐘的聲音,所以一首歌的時長必須控制在5分鐘以內。那時歌手都只出單曲,沒有專輯的概念,美國著名的Billboard,也只評Hot 100單曲榜。

不過,黑膠唱片還有可利用的空間,這便是B side(B面),正面錄上主打歌,背面再錄上一首算是友情贈送。

就這樣,寫歌的人只寫4分鐘,唱歌的人只唱4分鐘,等到大家都養成了這習慣,技術卻進步了,一張盤可以錄30分鐘甚至更久,這該怎麼辦?皇后樂隊把流行音樂往歌劇上寫,他們一首歌可以唱十分鐘以上,與之“臭味相投”的還有平克·弗洛伊德、齊柏林飛船等等。不過,就算是這麼特立獨行的樂隊,他們的大多數歌曲還是在4分鐘一首的範圍以內。至於其他人,更是嚴守“正常”底線。

爲啥電視劇都是45分鐘一集:15分鐘的倍數 第5張

國外,則是計算腳的長度。十三世紀的英國尺度混亂,英國國王便在地上踩了一腳,規定這一腳(“腳”的英文爲foot)的長度就是一英尺(也叫foot)。這也太隨意了,於是嚴謹的德國人便出了一招,量出最早從教堂出來的16個男子左腳的長度,加在一起,取出平均數,算出一尺。

如今,我們身邊的單位大多換成了米。相比尺,米就太科學了。1米的長度最初定義爲:通過巴黎的子午線上從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千萬分之一。這夠精準了吧,但還沒完,那時的人只知道有地球,不知道有宇宙。等大家都見識到浩瀚的宇宙後,就覺得我們地球上的標準太落後了,還是要換成宇宙的標準。這樣,一米的長度就變成了光的速度,被定義爲“光在真空中於1/299792458秒內行進的距離”。

爲啥電視劇都是45分鐘一集:15分鐘的倍數 第6張

 

爲什麼會這樣?這裏便需要一個經濟學理論出場了:路徑依賴。這個名詞看起來很艱深,其實很好解釋,就是在我們的社會中,也存在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走上了一條路,我們就會一直走下去,一邊走着,一邊就對這條路產生依賴,然後就走不出去了。一個美國教授用這個理論闡釋經濟制度的演進,還拿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唱片業也是這樣適應4分鐘的流行歌曲的。假如有首歌長達10分鐘,那電臺DJ怎麼切歌?KTV裏是不是要唱得喘不過氣?拿來當彩鈴前奏是不是太長?這些都是問題。

爲啥電視劇都是45分鐘一集:15分鐘的倍數 第7張

同理,發行方也會恨死鍾愛拍長片的導演。《美國往事》拍完是6個多小時,後來被剪成3個多小時;《天國王朝》拍成3個多小時,後來被剪成2個多小時,結果剪成了大爛片。爲什麼電影不能放太長呢?這首先還不是觀衆承受能力的問題,而是電影行業已經從敘事、製作、發行、影院終端等各個環節適應了90分鐘或120分鐘的時長,牽一髮就會動全身——時間太長,電影院怎麼排片?午夜場放完,是不是就天亮了?

“標準”從何而來?

除了電視劇和歌曲的長度,其他“標準”又從何而來?

爲啥電視劇都是45分鐘一集:15分鐘的倍數 第8張

比如鐵軌的軌距是兩個馬屁股的寬度。傳說鐵軌的標準由電車軌道的寬度沿襲而來,而電車軌道是以馬車的輪寬爲標準,馬車的輪寬則是依據古羅馬戰車的寬度——這種戰車是兩匹馬拉的。

馬屁股的寬度也能成爲標準,這並非兒戲。在古代,實在是缺乏精確的計量工具。在中國,我們的祖先們是這樣測量長度:布指知寸,布掌知尺,舒肘爲丈。把大拇指和食指伸開,指尖間的距離是一寸,手掌打開是一尺,手臂伸開是一丈,也就是人的高度,所以有“丈夫”之稱。

爲啥電視劇都是45分鐘一集:15分鐘的倍數 第9張

以人體作參照物,這個單位肯定就不準了。事實上,儘管有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但尺寸的長度,每朝每代都不一樣,只能是個概數。漢代一尺是21.35~23.75釐米,小說中說張飛身高八尺,關羽九尺,若按最低標準,張飛的身高顯然不夠看。但《三國演義》寫於明代,那時一尺超過31釐米,這樣算來,張飛和關羽都可以去打籃球。

幹不同的活,尺寸也不一樣,裁衣尺一尺是34釐米,量地尺則變成32.7釐米,營造(建造)尺則是32釐米,所以在古代想要跨工種,也不容易。

爲啥電視劇都是45分鐘一集:15分鐘的倍數 第10張

總有些事情,我們司空見慣,直到某一天,才忽然想起來問爲什麼。比如,爲什麼我們看到的電視劇都是45分鐘一集?其中原因,既關乎電影史,也關乎收視率。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其實就是“走錯一步,滿盤皆輸”的經典案例。

爲啥電視劇都是45分鐘一集:15分鐘的倍數 第11張

15分鐘的倍數

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國產電視劇,全都是45分鐘,其中原因非常簡單:廣電總局規定每集電視劇播出時長45分鐘,是爲了不給電視臺在電視劇中間插播廣告的機會。

但爲什麼是45分鐘呢?這要從上個世紀說起。在數字化還沒有普及之前,播放電影、電視劇的設備,都是電影膠片卷盤。那時沒有數碼攝像機,所以都用膠片拍攝,沖印後再用底片播放。如果是電視劇的話,還需要電視臺將之轉成廣播信號。這種卷盤一盤最多能容納15分鐘內容,所以那時所有的影視作品的時長都是15的倍數:短片15或30分鐘,電視劇45分鐘,電影則是90或120分鐘。

這樣的梯度也容易理解:在家看不要錢的電視,注意力自然難以集中,而花了錢去電影院看,則可以多堅持一會。但再久就不行了,因爲要上廁所,會影響觀影體驗。

爲啥電視劇都是45分鐘一集:15分鐘的倍數 第12張

如果導演堅持要拍攝46分鐘,或者121分鐘的作品,將是非常麻煩的事情。膠片卷盤又大又貴,搬來搬去還是很累的,這方面,電影院的工作人員深有體會。電影拍好製成拷貝發到全國電影院,要保證同時上映,則需要很多拷貝,成本就上去了。所以,121分鐘的電影非讓導演剪掉1分鐘不可,這樣就可以節約多個卷盤。距離近的電影院還可以共用一個拷貝,你家12點開場,我家是12點半——你先放兩張盤,然後送到我家放,就這麼接力下去,又能省錢了。

數字化普及後,美國把電視劇拍成40分鐘或20分鐘。40分鐘的大多屬劇情類正劇,20分鐘的則屬於《生活大爆炸》這類的情景喜劇。情景喜劇不拍成40分鐘是因爲這類劇不像正劇那樣劇情連貫,一集就是一個故事,編劇還要設計出滿滿的笑點,實在很難。

爲啥電視劇都是45分鐘一集:15分鐘的倍數 第13張

至於爲什麼是40分鐘和20分鐘,則完全是爲了湊整數。40分鐘一集,加20分鐘廣告,就湊滿一小時;20分鐘一集,加10分鐘廣告,就湊成半小時。湊成整數,統計收視率就方便了,拿到收視率數據,電視臺就可以找廣告商要廣告費了。這有點像體育轉播,什麼時候踢比賽,不是看球員什麼時間競技狀態好,而是看什麼時候看轉播的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