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家居親子 美容瘦身 服裝搭配 職場 娛樂明星 旅遊
當前位置:雅秀範 > 旅遊 > 社會熱點

藍鯨遊戲是什麼:爲什麼藍鯨遊戲會讓青少年心甘情願自殺

欄目: 社會熱點 / 發佈於: / 人氣:2.4W

  藍鯨遊戲是什麼:爲什麼藍鯨遊戲會讓青少年心甘情願自殺

“藍鯨”是一款來自俄羅斯的遊戲。2013年,菲利普用他網名(Filip Lis)的首字母F和號碼末兩位57,在網上創立了名爲“F57”的自殺愛好者小組。此小組在2014年被封禁後,他就創造了“藍鯨”。

藍鯨遊戲是什麼:爲什麼藍鯨遊戲會讓青少年心甘情願自殺

爲什麼藍鯨遊戲會讓青少年心甘情願自殺

“藍鯨”這一名稱被指源於Lumen樂隊的歌曲《Гореть》——這首歌中提到“巨大藍鯨無法衝破漁網”的意象。也有媒體猜測來源於鯨的擱淺行爲。這一遊戲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傳播,遊戲角色分爲“引導者”和“玩家”兩類。“引導者”與青少年通過網絡溝通交流,誘導其加入遊戲,成爲“玩家”。50天內“玩家”完必須執行各種各樣的自殘任務,將成果圖發送給“引導者”進入下一關卡,最終通過自殺來“贏得”遊戲。

昨天,浙江省寧波市警方發佈消息說,他們從“藍鯨”死亡遊戲中拯救出了一名12歲的女生。

一個很多成年人眼中“荒誕愚蠢”的遊戲,青少年們卻沉浸其中不可自拔,匆匆走向生命的歸途。很多事情並非表象所看到的那般簡單。看完這篇文章,我們希望,那些掙扎在死亡邊緣的青少年,能夠得到向善的引導,走出這一小段人生路上的陰霾。

藍鯨自殺遊戲是如何讓青少年心甘情願去自殺的?

2017年2月25日,一名來自俄羅斯貝加爾區赤塔的14歲少女臥軌自殺,被火車撞得血肉橫飛。

藍鯨遊戲是什麼:爲什麼藍鯨遊戲會讓青少年心甘情願自殺 第2張

爲什麼藍鯨遊戲會讓青少年心甘情願自殺

2月26日,來自伊爾庫茨克地區的兩名九年級少女從14層高的老式蘇維埃公寓跳下,雙雙身亡。

緊接着,來自西伯利亞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的15歲少女墜樓並摔落在雪地上,身受重傷。

截至2017年5月,已有超過130名青少年因爲一款名爲“藍鯨”的遊戲相繼自殺。更可怕的是,它像瘟疫一樣,已經藉由社交網絡從俄羅斯傳到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包括英國、阿根廷、墨西哥,甚至中國。

“藍鯨”遊戲的參與者多爲10-17歲的青少年。他們會被配置給一名“導師”,進羣后,每天都要跟着這名“導師”做任務,包括凌晨4:20起牀看恐怖片,靜脈切割,半夜爬到屋頂,用剃刀在手上雕鯨魚等。

當病態的遊戲進行到第50天,幕後“導師”就會命令玩家自殺。

普通人唯恐不能向天再借五百年,而這些青少年卻前赴後繼、迫不及待地走向不歸路。原因到底爲何?

  - 01 -

 爲什麼會有人玩這麼“傻”的遊戲?

  好奇心害死貓

事實上,類似“藍鯨”這樣的自殺遊戲我們一點都不陌生。比如,一直流行於全球各地中國小的“窒息遊戲”, 遊戲的要求是自行(或有人輔助)對自己進行導致窒息的行爲,例如自溺,勒頸等,如果通過挑戰而且人還活着就算贏;再比如,俄羅斯輪盤賭,在左輪手槍的六個彈槽中放入一顆或多顆子彈,任意旋轉轉輪之後,參與者輪流把手槍對着自己的頭部扣動扳機,活到最後者勝……

這些自殺遊戲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以“遊戲”、“挑戰”或“賭博”之名,通過對“遊戲”的趣味性、刺激性以及對死亡的未知性、神祕性的包裝和渲染,來誘騙擁有旺盛好奇心和好勝心的青少年。

青少年處於兒童到成年的過渡時期,生理和心理髮展變化急劇。他們追求新奇、時尚,對新鮮事物敏感而好奇,極易受外界的誘惑和他人的影響。

同時,與成年人相比,青少年身心發育尚未成熟,辨別是非和控制衝動的能力也尚未真正形成。而好事之徒往往利用青少年的這些獨特的心理行爲特徵爲所欲爲,這也是自殺遊戲能夠在青少年人羣中蔓延並且防不勝防的一個重要原因。

歸屬受挫與累贅感知

然而,經過比較,我們會發現“藍鯨”遊戲與一般的死亡遊戲還存在着本質的不同。普通的死亡遊戲參與者往往事先都沒有自殺的念頭,而“藍鯨”遊戲的參與者則有相當大一部分是一心求死的並且希望通過自殺網站“組團上路”的人。

“爲什麼要一心求死?”這時候估計會有一大波不明所以的大人跳出來指責與質問:“你們從小不愁吃不愁穿,生活環境優渥,受到良好的教育,你們到底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你們到底在矯情什麼?”

藍鯨遊戲是什麼:爲什麼藍鯨遊戲會讓青少年心甘情願自殺 第3張

爲什麼藍鯨遊戲會讓青少年心甘情願自殺

對,就是這種不理解與不認同,更加加深了青少年的無力感與孤獨感。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一個人要活下來,能夠活得衣食足就覺得很不容易了,而現在的青少年看起來生活優渥,並沒有從物質層面上體會過生命的不易。但與此同時,雖然物質生命的緊張考驗場景少了,心靈的焦慮和壓力卻比他們的父輩、祖父母輩強得多。

這些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擁有成人早已遺忘的對自由、獨立的渴求,但現實的情況常常是父母並不能真正尊重自己的意願和想法。甚至,有些父母還存在着對家庭成員的暴力情形;即便沒有暴力舉動,諸如孩子在學校、朋友中受到欺凌,父母也沒能及時正面干預。對於孩子來說,家庭親情已經不是一道抵禦風險的安全閥,而是施加重壓的冰冷機器。

再者,社會競爭愈來愈激烈,國人也越來越重視教育。然而今天的教育學校文化卻被激烈的社會競爭和急功近利的價值導向所包圍。爲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能及早獲取日後求學的敲門磚,一些家長和教師在孩子開智與啓蒙階段,就開始謀劃着如何揠苗助長,加油催熟,諸如奧數、才藝培訓、課外輔導、小升中壓力已屢見不鮮,這不,現在連幼兒園都要復讀了。青少年不得不從小參與高強度的競爭,承受莫大的壓力。當這些壓力越積越多,甚至無法排解的時候,就會產生焦慮感,以及因社會勝任需求未得到滿足而產生的累贅感(一種認爲自己給別人“拖後腿”的錯覺)。

當孤獨感(即受挫的歸屬感)和知覺到的累贅感同時出現時,就會形成自殺意念,以此作爲逃避絕望情緒、軀體痛苦或不如意環境的方式。這就是青少年一心求死的原因所在。而爲了克服自殺的孤獨感和恐懼心理,這些人自願加入了自殺遊戲。

然而,一切纔剛剛開始,因爲自殺意念並不足以引發自殺行爲。

根據心理學家托馬斯·喬伊納的自殺人際關係理論,一個人要實施自殺行爲需要同時具備以下三要素:受挫的歸屬感、知覺到的累贅感和習得的自殺能力。

也就是說,除了自殺意念以外,個體還需讓自己適應死亡的痛苦與恐懼,而“藍鯨”自殺遊戲中的每日任務正好教會了這些青少年這項技能。

  - 02 -

  遊戲組織者的惡毒伎倆

 幫你習得自殺能力

事實上,自殺意念的出現是非常普遍的,而真正成功實施自殺行爲的人卻非常少。原因在於並非所有人都能夠一直忍受自殺所帶來的恐懼與痛苦。具體而言,自殺本身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極少有人天生就不畏懼死亡。從進化的角度來說,自我保護的本能會削弱個體的自殺意念,使得喪失生命的行爲難以真正被實施。所以自殺意念並不是一個人選擇自殺的致命性因素。如果個體想成功實施自殺行爲,那麼最關鍵的就是他必須具備實施自殺的能力。

那麼,習得自殺能力的方法是什麼?遊戲組織者又是如何通過任務設置把參與者的自殺意念轉變成爲行動的?研究認爲,習得自殺能力的內在機制是對痛苦、恐懼及疼痛的習慣化與拮抗作用。自殺者可以通過反覆多次接觸痛苦與刺激事件來提高軀體痛苦的耐受性和降低對死亡的恐懼,並最終克服自我保護本能。

在很多案例中,初次嘗試自殺者往往採用比較溫和的手段,通常傷口較淺,藥物劑量較小。在經過幾次嘗試之後,最終才釀成了致命的悲劇。這種通過循序漸進,一步步加重自殘行爲來適應死亡痛苦的方式在“藍鯨”遊戲中可謂是體現得淋漓盡致。從在身上割開淺口,到用剃刀在手上雕鯨魚,再到切開嘴脣,割腕,最後自殺,可謂一步步地把參與者推向深淵啊。

  惡性洗腦

有媒體把“藍鯨”遊戲形容爲“電子邪教”,對此我十分認同。自殺遊戲的泛濫與傳播固然有參與者的好奇心與自殺意念等方面的原因,但是我們更加不能忽視的是遊戲組織者所採用的一整套類似於邪教或者傳銷的“洗腦機制”的魔力,這讓諸多青少年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那麼,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洗腦(Brainwashing),也稱爲“精神控制”(Mind Control),就是團體或者個人用一些非道德的操縱手段來說服某人按照操縱者的願望改變自己,從而使個體徹底改變對自我以及對外界事物原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