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家居親子 美容瘦身 服裝搭配 職場 娛樂明星 旅遊
當前位置:雅秀範 > 旅遊 > 社會熱點

宋氏三姐妹簡介:宋美齡宋慶齡宋靄齡,宋靄齡資料介紹

欄目: 社會熱點 / 發佈於: / 人氣:1.58W

宋氏三姐妹簡介:宋美齡宋慶齡宋靄齡,宋靄齡資料介紹

宋美齡宋慶齡宋靄齡:提起宋氏三姐妹,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三人是民國時期著名的三姐妹,有人評價她們三姐妹是一個愛財,一個愛國,一個愛權。三人雖爲姐妹可是卻截然不同。

宋氏三姐妹簡介:宋美齡宋慶齡宋靄齡,宋靄齡資料介紹

 宋氏三姐妹影視形象

小妹宋美齡,1897年出生在廣東,10歲時隨着二姐宋慶齡前往美國讀書,1927年在上海與蔣介石成婚。宋美齡民國時期被稱爲“第一夫人”她爲中美合作做出了突出貢獻,曾代表丈夫出訪美國,成爲美國時代雜誌的封面人物和風雲人物。宋美齡爲人果敢,獨當一面,是一位有勇有謀的政治家。

二姐宋慶齡,1893年出生在廣東,14歲時同小妹前往美國學習,後來輾轉到日本,再後來繼姐姐之後成爲孫中山的祕書,1915年,她不顧父母反對與孫中山結婚,與丈夫一起參加革命鬥爭,推翻清政府統治,1925年丈夫逝世,她爲完成丈夫的遺願,繼續革命,她愛國,無私,一直在向人民傳達西方的自由、民主和平理念,爲解放人民的思想努力,是當之無愧的國母。

大姐宋靄齡,1889年出生在上海,宋慶齡和宋美齡的大姐,1904年赴美留學,1910年畢業回國,擔任孫中山的祕書,1914年與孔祥熙在日本結婚,後來隨丈夫返鄉一直在學校主持事務,土地革命時期,她支持妹夫蔣介石的“剿共”思想,1947前往美國,1973年在美國病逝,享年85歲。宋靄齡爲人聰明,擅長謀略,平時不喜拋頭露面,但是關鍵時刻總能影響決定,出其不意,她受過西方教育,知書達理,是個鐵腕女強人,她是宋氏家族崛起的核心人物。宋氏三姐妹都是民國時期政治方面的女強人,都爲推翻封建統治建立自由民主的國家作出了突出貢獻。

宋靄齡的資料

宋靄齡的資料大多是關於她的生平事蹟,從她初現崢嶸到後期撐起整個宋氏家族的事蹟。

宋氏三姐妹簡介:宋美齡宋慶齡宋靄齡,宋靄齡資料介紹 第2張

宋靄齡1889年出生在上海,父親名叫宋嘉樹,母親倪桂珍,與妹妹宋慶齡、宋美齡稱爲“宋氏三姐妹”。1905年,宋靄齡15的時候成爲中國第一位到美國留學的女子。在美國留學期間,她一直跟隨姨父溫秉忠出席政治活動。她在1910年學成歸國。回國後擔任孫中山的祕書。1914年宋靄齡和孔祥熙在日本結婚,婚後又隨着丈夫一起回到山西主持學校的事務。

宋靄齡回國後一直參加抗日救亡的愛國主義活動,由於她曾經在美國留學,接受了西方主義的教育,一直致力於中國的教育事業,救助婦女兒童和傷兵。後來宋靄齡支持蔣介石清除共產黨。她精明能幹,在經濟和政治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現。她雖然沒有兩個妹妹的名聲,但是卻是宋氏家族的主要人物,一直在幕後執掌江山,出謀劃策。她平時不喜歡出門,一直都是在幕後支撐整個宋氏家族。宋靄齡她有勇有謀,從少年時期就開始顯露出了才華和能力,她曾當面質問羅斯福總統,向他講述初來美國時被海關扣押的經歷,使美國總統無話可說,初到美國便成爲了美國的話題人物,被預言將來會是前途不可限量的女中豪傑。她深明大義,國難當頭她慷慨解囊,出資援助抗日戰爭,被稱爲民國時期的“紅樓王熙鳳”。1973年,85歲高齡的宋靄齡在美國因病去世。

通過宋靄齡的資料可以看出,宋靄齡一生都是爲了家、爲了國而奉獻,是一個值得人們敬佩的女性

宋靄齡的丈夫是誰

提起宋靄齡,許多人都知道,可是提起宋靄齡的丈夫是誰,可能有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但是要是提起山東孔家可能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宋靄齡的丈夫就是山東曲阜孔家的孔祥熙。

宋氏三姐妹簡介:宋美齡宋慶齡宋靄齡,宋靄齡資料介紹 第3張

孔祥熙宋靄齡合照

孔祥熙1880年出生在山西太谷,家裏經商,因爲是孔子的傳人,所以家中重視教育。因爲孔祥熙的父親後來染上了鴉片,所以使孔家走向衰落。孔祥熙到1901年在美國留學,並在那裏認識了她的第一任妻子韓玉梅,之後他與妻子回到家鄉辦起了學校,1911年武昌起義,孔祥熙響應號召,帶領學生參加戰鬥。1912年孔祥熙投資煤油,創辦公司和銀行,同年,妻子去世。後來孔祥熙逃亡日本,協助孫中山革命,在日本認識了宋靄齡,1914年,35歲的孔祥熙和25歲的宋靄齡在橫濱舉行婚禮。兩人回國後繼續教育事業並經商,後來五四運動爆發,孔祥熙響應號召,積極參與,救濟百姓,使孔家聲名鵲起。自1922年起,孔祥熙在政治方面活躍起來,先後就任了財政廳廳長、中央銀行總裁等多個職位,1948年孔祥熙前往美國,在1967年宋靄齡的丈夫孔祥熙在美國的紐約去世。

宋靄齡的丈夫孔祥熙作爲一名教育者,他創辦學校,使更多的孩子接受西方的教育,爲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作爲一名商人,聰明有頭腦,使孔家逐漸崛起;他作爲一名政治家,他足智多謀,響應號召。